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9-13页 |
1.3.1 国外研究 | 第9-11页 |
1.3.2 国内研究 | 第11-13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工程项目管理概论 | 第15-26页 |
2.1 工程项目管理概念 | 第15-16页 |
2.1.1 项目管理的内涵 | 第15-16页 |
2.1.2 工程项目管理的内涵 | 第16页 |
2.2 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 | 第16-20页 |
2.3 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体系发展 | 第20页 |
2.4 工程项目管理常用模式 | 第20-24页 |
2.4.1 传统模式 | 第20-21页 |
2.4.2 CM 模式 | 第21-23页 |
2.4.3 设计—建造模式 | 第23-24页 |
2.4.4 BOT 模式 | 第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对比分析 | 第26-35页 |
3.1 工程项目管理常用模式六维度分析 | 第26-28页 |
3.1.1 业主介入程度 | 第26页 |
3.1.2 设计人员参与程度 | 第26页 |
3.1.3 工作责任明确程度 | 第26-27页 |
3.1.4 适用项目复杂程度 | 第27页 |
3.1.5 项目建设进度快慢 | 第27-28页 |
3.1.6 成本早期明确程度 | 第28页 |
3.2 工程项目管理组合模式分析 | 第28-33页 |
3.2.1 工程项目组合管理模式概念 | 第28-29页 |
3.2.2 组合模式与传统模式对比 | 第29-31页 |
3.2.3 组合模式的应用价值 | 第31-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魅力之城项目工程管理模式选择 | 第35-48页 |
4.1 魅力之城项目概况 | 第35-38页 |
4.1.1 项目位置与环境概况 | 第35页 |
4.1.2 项目周边道路与市政配套概况 | 第35页 |
4.1.3 项目分期建设概况 | 第35-37页 |
4.1.4 项目管理目标 | 第37页 |
4.1.5 项目工程管理特点 | 第37-38页 |
4.2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 第38-40页 |
4.2.1 管理模式的影响因素 | 第38-39页 |
4.2.2 传统模式的弊端 | 第39-40页 |
4.3 模糊层次分析在魅力之城项目管理模式选择中的应用 | 第40-47页 |
4.3.1 模糊层次分析概念 | 第40-41页 |
4.3.2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第41-42页 |
4.3.3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运用 | 第42-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魅力之城项目工程管理模式选择后的评价研究 | 第48-57页 |
5.1 魅力之城项目工程管理模式优选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5.1.1 CM 模式的优势 | 第48-49页 |
5.1.2 CM 模式在魅力之城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 第49页 |
5.2 魅力之城项目工程管理模式应用启示 | 第49-55页 |
5.2.1 强化工程项目的统筹管理 | 第50-51页 |
5.2.2 加强工程项目分包管理 | 第51-53页 |
5.2.3 强化工程项目专业化管理 | 第53-55页 |
5.2.4 CM 模式应用环境启示 | 第5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