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文化专题研究论文

文化兴农策略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8-11页
插图索引第11-12页
附表索引第12-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21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3-14页
        1.1.1 选题背景第13-14页
        1.1.2 理论意义第14页
        1.1.3 实践价值第14页
    1.2 研究文献综述第14-19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3 文献评价第18-19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9-21页
        1.3.1 研究思路第19页
        1.3.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3.3 创新点第20-21页
第2章 文化与兴农第21-33页
    2.1 文化为民是我党的宗旨第21-26页
        2.1.1 延安文艺座谈会第22-23页
        2.1.2 “双百”方针第23-24页
        2.1.3 “二为”方向第24-25页
        2.1.4 “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第25-26页
    2.2 文化强国是我党的新识第26-28页
        2.2.1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第26-27页
        2.2.2 十八大提出系列推进文化强国新思维第27-28页
    2.3 文化兴农是文化强国的基础第28-33页
        2.3.1 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第28-30页
        2.3.2 中国农民是国民的主体第30-33页
第3章 文化兴农的要素第33-44页
    3.1 农村的文化建设第33-37页
        3.1.1 农村公共文化基础建设第33-34页
        3.1.2 农村文化产业服务体系建设第34-36页
        3.1.3 农村社区文明建设第36-37页
    3.2 农业的文化品质第37-40页
        3.2.1 文明生态农业第37-38页
        3.2.2 文化多功能农业第38-39页
        3.2.3 文蕴景观农业第39-40页
    3.3 农民的文化素养第40-44页
        3.3.1 新型文化农民第41-42页
        3.3.2 新型农艺农民第42-44页
第4章 文化兴农的策略第44-56页
    4.1 调适政府的扶持和投入第44-49页
        4.1.1 政府投资与投智并举第44-46页
        4.1.2 解决“建与用”“建与管”的矛盾第46-47页
        4.1.3 以点带面 重点帮扶第47-48页
        4.1.4 落实行政监督问责制度第48-49页
    4.2 城乡统筹形成合力第49-52页
        4.2.1 以城带乡 先富带动后富第50页
        4.2.2 以乡促城 自有源头活水来第50-51页
        4.2.3 城乡联动 文化结对第51-52页
    4.3 激发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源力第52-56页
        4.3.1 主体创造——点燃农民群众文化创新之火第52-53页
        4.3.2 村村互动——激活农村本土文化队伍第53-54页
        4.3.3 一村一品——打造农村特色文化品牌第54-56页
第5章 文化兴农策略的当下要务第56-72页
    5.1 发挥 NGO(非政府组织)的农村文化建设效力第56-61页
        5.1.1 NGO 在中国第56-57页
        5.1.2 NGO 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蓬勃生机第57-59页
        5.1.3 创新对 NGO 的监督问责机制第59-61页
    5.2 通过云计算技术让文化科技走入农民百姓家第61-65页
        5.2.1 云计算带来的革命第61-62页
        5.2.2 云计算技术农村应用前景及规划第62-63页
        5.2.3 投入与共建第63-65页
    5.3 拉动我国农民文化消费第65-72页
        5.3.1 我国农民文化消费现状第65-66页
        5.3.2 拉动我国农民文化消费的思路第66-69页
        5.3.3 拉动我国农民文化消费的差异性策略第69-72页
结论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后冷战时期美国的印度洋战略研究
下一篇:国产主旋律影视剧民族性的时代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