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7-14页 |
1.1 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 | 第7-9页 |
1.2 原子核的形状相变 | 第9-13页 |
1.3 本文的目的和安排 | 第13-14页 |
2 数值计算程序 | 第14-19页 |
2.1 哈密顿量 | 第14-16页 |
2.2 计算程序设计的具体方案 | 第16-19页 |
3 长椭球到扁椭球形状相变的特征量分析 | 第19-32页 |
3.1 基态和一些激发态的能量曲线及能谱 | 第19-23页 |
3.2 电四极矩和典型的能量比值 | 第23-25页 |
3.3 E2跃迁几率 | 第25-27页 |
3.4 d玻色子占有率和同质异能移动 | 第27-29页 |
3.5 基态形状参量的期望值 | 第29-32页 |
4 形状相变的鉴别 | 第32-36页 |
4.1 鉴别相变的几种方法 | 第32-33页 |
4.2 利用相干态的方法判断形状相变的阶数 | 第33-36页 |
5 实验值与理论值的对比 | 第36-38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附录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