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0-11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1-13页 |
2 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 第13-25页 |
2.1 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2.1.1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2.1.2 食品安全相关问题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2.2 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理论分析 | 第19-25页 |
2.2.1 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产生 | 第20-22页 |
2.2.2 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框架 | 第22-23页 |
2.2.3 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原则 | 第23-25页 |
3 中美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比分析 | 第25-43页 |
3.1 研究方法及样本选取 | 第25-29页 |
3.1.1 研究方法及指标设计 | 第25-27页 |
3.1.2 样本选取 | 第27-29页 |
3.2 样本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初步统计 | 第29-31页 |
3.3 样本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比分析 | 第31-36页 |
3.3.1 样本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分析 | 第32-34页 |
3.3.2 样本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分析 | 第34-36页 |
3.4 中美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案例解读 | 第36-43页 |
3.4.1 伊利实业与可口可乐公司 | 第36-38页 |
3.4.2 李锦记与金宝汤 | 第38-40页 |
3.4.3 永辉超市与沃尔玛 | 第40-43页 |
4 中美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比差异及原因 | 第43-48页 |
4.1 中美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比差异 | 第43-45页 |
4.1.1 我国样本报告可获得性差及网站信息少 | 第43-44页 |
4.1.2 我国样本报告内容不够完整 | 第44页 |
4.1.3 我国样本报告形式存在缺陷 | 第44-45页 |
4.2 中美两国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差异原因分析 | 第45-48页 |
4.2.1 企业缺乏对社会责任的重视 | 第45-46页 |
4.2.2 社会各界的督导机制不足 | 第46-47页 |
4.2.3 相关规定的强制性约束弱 | 第47-48页 |
5 提高我国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水平的建议及研究展望 | 第48-55页 |
5.1 提高我国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水平的建议 | 第48-53页 |
5.1.1 提高我国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水平的宏观建议 | 第48-50页 |
5.1.2 提高我国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水平的微观建议 | 第50-51页 |
5.1.3 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增加食品安全成本信息的披露 | 第51-53页 |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录 | 第59-67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