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引言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既往研究状况与成果 | 第11-12页 |
1.2.1 英文文献综述 | 第11页 |
1.2.2 中文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3 研究对象及相关范畴 | 第12-16页 |
1.3.1 卡拉特拉瓦作品概况 | 第12-13页 |
1.3.2 冷静与热情——卡拉特拉瓦与格雷姆肖、盖里之比较 | 第13-14页 |
1.3.3 结构理性主义 | 第14-15页 |
1.3.3.1 结构理性主义与结构主义之关系 | 第14页 |
1.3.3.2 结构理性主义的发端 | 第14-15页 |
1.3.4 结构表现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2 成长背景及结构理性 | 第18-29页 |
2.1 卡拉特拉瓦成长及求学经历 | 第18-20页 |
2.1.1 犹太家庭教育思想影响 | 第18-19页 |
2.1.2 斯宾诺莎哲学思想影响 | 第19-20页 |
2.2 创作自由来源于对自然的必然认识 | 第20-23页 |
2.3. 结构真实 | 第23-25页 |
2.4 结构艺术 | 第25-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卡拉特拉瓦作品结构表现分析 | 第29-63页 |
3.1 材料性能真实表达 | 第29-33页 |
3.1.1 钢筋混凝土的流动与沉默 | 第30-32页 |
3.1.2 木材的亲和 | 第32页 |
3.1.3 钢材的空灵 | 第32-33页 |
3.2 拱 | 第33-40页 |
3.2.1 拱的力学性质 | 第33-35页 |
3.2.2 拱的新生 | 第35-40页 |
3.2.2.1 超越常规的斜靠式拱桥 | 第35-37页 |
3.2.2.2 独特的外倾式拱桥 | 第37-39页 |
3.2.2.3 马亚式三铰拱 | 第39-40页 |
3.3 V形构件 | 第40-47页 |
3.3.1 带悬臂的V形柱 | 第42-44页 |
3.3.2 叉形柱和“Y”形支撑柱 | 第44-47页 |
3.3.2.1 里昂航空站的叉形柱 | 第45-46页 |
3.3.2.2 巴伦西艺术科学城的“Y”形柱 | 第46-47页 |
3.4 斜拉结构 | 第47-53页 |
3.4.1 斜拉结构的历史 | 第47-49页 |
3.4.2 重力与拉力、压力间的较量 | 第49-53页 |
3.4.2.1 立方体的游戏 | 第49-51页 |
3.4.2.2 无背索斜塔斜拉桥 | 第51-53页 |
3.5 空间可折叠结构 | 第53-62页 |
3.5.1 空间可折叠结构的起源及发展 | 第53-54页 |
3.5.2 卡拉特拉瓦的博士论文研究内容 | 第54-56页 |
3.5.3 折叠结构初试 | 第56-58页 |
3.5.4 厄恩斯廷仓库的“鲸鱼” | 第58页 |
3.5.5 径向与平行 | 第58-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4 结论 | 第63-66页 |
4.1 卡拉特拉瓦的创作本质 | 第63页 |
4.2 卡拉特拉瓦思想行为模式对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意义 | 第63-66页 |
4.2.1 优秀设计来源于严密逻辑推理 | 第63-64页 |
4.2.2 感染力建立在个性基础之上 | 第64-65页 |
4.2.3 建筑设计应是紧密的协作活动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附录A | 第71-76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