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6页 |
1.2.1 世界城市 | 第12页 |
1.2.2 都市圈 | 第12-16页 |
1.2.2.1 都市圈的定义 | 第12-13页 |
1.2.2.2 北京都市圈的界定 | 第13-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1.3.1 世界城市的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1.3.1.1 世界城市的功能和特征 | 第17页 |
1.3.1.2 世界城市的分类和评价指标 | 第17-18页 |
1.3.1.3 世界城市的形成机制 | 第18页 |
1.3.1.4 世界城市的实践研究 | 第18页 |
1.3.1.5 小结 | 第18-19页 |
1.3.2 都市圈互动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1.3.2.1 都市圈互动理论 | 第19页 |
1.3.2.2 都市圈互动阶段 | 第19-20页 |
1.3.2.3 小结 | 第20页 |
1.3.3 世界城市与都市圈关系的相关研究 | 第20页 |
1.3.4 博弈论在都市圈互动中的应用研究 | 第20-21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5 难点、创新及不足 | 第24-25页 |
1.5.1 本文的难点 | 第24页 |
1.5.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4页 |
1.5.3 本文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24-25页 |
2 都市圈互动与世界城市的形成及发展 | 第25-31页 |
2.1 都市圈互动与世界城市形成及发展的关系 | 第25-26页 |
2.1.1 都市圈互动促进世界城市的形成及发展 | 第25页 |
2.1.2 世界城市的崛起带动都市圈发展 | 第25-26页 |
2.2 世界城市都市圈互动的条件、原则及阶段 | 第26-29页 |
2.2.1 世界城市都市圈的互动条件 | 第26-27页 |
2.2.1.1 都市圈地理位置优越 | 第26页 |
2.2.1.2 都市圈发展已相对成熟 | 第26页 |
2.2.1.3 基础设施网络和交通运输完善 | 第26页 |
2.2.1.4 政府支持,规划到位 | 第26-27页 |
2.2.1.5 区域分工协作体系合理 | 第27页 |
2.2.2 世界城市都市圈互动的实施原则 | 第27页 |
2.2.2.1 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原则 | 第27页 |
2.2.2.2 优势互补原则 | 第27页 |
2.2.2.3 多边协调原则 | 第27页 |
2.2.3 世界城市都市圈的互动阶段 | 第27-29页 |
2.2.3.1 城市间互无影响阶段(“零互动”阶段) | 第27-28页 |
2.2.3.2 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发展阶段(“带动性互动”阶段) | 第28页 |
2.2.3.3 周边城市推动中心城市发展阶段(“推动性互动”阶段) | 第28页 |
2.2.3.4 内部网络化阶段(“全面互动”阶段) | 第28-29页 |
2.3 都市圈互动对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积极意义 | 第29-31页 |
2.3.1 打破北京资源限制的束缚 | 第29页 |
2.3.2 提升北京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 第29-30页 |
2.3.3 优化北京的产业构成,提高经济实力 | 第30页 |
2.3.4 提升北京的国际竞争力 | 第30-31页 |
3 北京都市圈互动现状评析 | 第31-48页 |
3.1 北京都市圈互动阶段实证分析 | 第31-39页 |
3.1.1 基本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31-33页 |
3.1.1.1 基本方法 | 第31-32页 |
3.1.1.2 数据来源 | 第32-33页 |
3.1.2 北京都市圈互动阶段的实证检验 | 第33-38页 |
3.1.2.1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33-34页 |
3.1.2.2 结构突变检验 | 第34-36页 |
3.1.2.3 回归分析 | 第36-38页 |
3.1.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3.1.3.1 实证结果讨论 | 第38-39页 |
3.1.3.2 北京都市圈互动阶段划分 | 第39页 |
3.2 北京都市圈具体互动情况——经济联系强度与经济隶属度分析 | 第39-47页 |
3.2.1 经济联系强度和经济隶属度 | 第39-40页 |
3.2.1.1 概念及研究现状 | 第39-40页 |
3.2.1.2 引力模型和测度指标选取 | 第40页 |
3.2.2 北京都市圈经济联系强度测算及分析 | 第40-44页 |
3.2.3 北京都市圈各城市经济隶属度 | 第44-45页 |
3.2.4 北京都市圈与长三角都市圈经济联系强度比较 | 第45-47页 |
3.2.4.1 长三角都市圈经济联系强度测算及分析 | 第45-46页 |
3.2.4.2 两大都市圈经济联系强度的比较 | 第46-47页 |
3.3 北京都市圈互动存在的问题 | 第47-48页 |
3.3.1 北京的带动力较弱 | 第47页 |
3.3.2 缺乏互动的中坚力量 | 第47-48页 |
4 三大世界城市都市圈互动的经验借鉴 | 第48-54页 |
4.1 纽约都市圈互动情况 | 第48-49页 |
4.1.1 纽约都市圈互动的经验 | 第48页 |
4.1.2 纽约都市圈互动的问题 | 第48-49页 |
4.2 伦敦都市圈互动经验借鉴 | 第49页 |
4.2.1 伦敦都市圈互动的经验 | 第49页 |
4.2.2 伦敦都市圈互动的问题 | 第49页 |
4.3 东京都市圈互动经验借鉴 | 第49-50页 |
4.3.1 东京都市圈互动的经验 | 第50页 |
4.3.2 东京都市圈互动的问题 | 第50页 |
4.4 三大世界城市都市圈互动的共性和特色 | 第50-52页 |
4.4.1 三大世界城市都市圈互动的共性 | 第50-51页 |
4.4.1.1 规划先行 | 第50-51页 |
4.4.1.2 建立跨区域联合组织 | 第51页 |
4.4.1.3 制定相关合作法规和制度 | 第51页 |
4.4.1.4 都市圈内产业错位发展,城市职能互补 | 第51页 |
4.4.1.5 交通等基础设施网络完善 | 第51页 |
4.4.2 三大世界城市都市圈互动的特色 | 第51-52页 |
4.4.2.1 纽约都市圈互动的特色 | 第51页 |
4.4.2.2 伦敦都市圈互动的特色 | 第51-52页 |
4.4.2.3 东京都市圈互动的特色 | 第52页 |
4.5 北京都市圈与世界城市都市圈互动情况的差距分析 | 第52-54页 |
4.5.1 政府机制缺失 | 第52-53页 |
4.5.2 产业未能实现互补 | 第53页 |
4.5.3 交通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 第53-54页 |
5 加强北京都市圈互动的策略选择 | 第54-60页 |
5.1 北京都市圈互动实施的障碍 | 第54-55页 |
5.1.1 政策因素与导向不利 | 第54页 |
5.1.2 市场机制作用较小 | 第54页 |
5.1.3 区域发展差距过大 | 第54页 |
5.1.4 都市圈存在利益冲突 | 第54-55页 |
5.2 北京都市圈政府博弈模型 | 第55-58页 |
5.2.1 非合作博弈模型 | 第55-57页 |
5.2.2 合作博弈模型 | 第57页 |
5.2.3 博弈结果差异的内在意义 | 第57-58页 |
5.3 促进北京都市圈互动实施的总体思路 | 第58-60页 |
5.3.1 坚持北京都市圈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 第58页 |
5.3.2 都市圈各城市改变观念,明确职责 | 第58-59页 |
5.3.3 在行政上有所创新,加强政府层面的支持 | 第59页 |
5.3.4 适当发挥市场机制,助推产业错位发展 | 第59页 |
5.3.5 因地制宜,缩小区域差距 | 第59-60页 |
6 加强北京都市圈互动的对策建议 | 第60-70页 |
6.1 建立北京都市圈的区域政府组织 | 第60-61页 |
6.2 建立北京都市圈的行政互动机制 | 第61-64页 |
6.2.1 政府管理协调机制 | 第62页 |
6.6.2 全局规划机制 | 第62-63页 |
6.2.3 制度化磋商与信息沟通机制 | 第63页 |
6.2.4 政绩评价机制 | 第63页 |
6.2.5 利益分配机制 | 第63页 |
6.2.6 政策激励与制度约束机制 | 第63-64页 |
6.3 加强北京都市圈经济互动 | 第64-67页 |
6.3.1 增强北京市的总体实力 | 第64页 |
6.3.2 调动次级城市的带动性 | 第64-65页 |
6.3.3 合理控制要素在都市圈内的流动 | 第65页 |
6.3.4 协调产业发展,规划都市圈功能分区 | 第65-67页 |
6.3.4.1 建立产业协调机制 | 第65-66页 |
6.3.4.2 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优势互补 | 第66-67页 |
6.3.4.3 合理规划都市圈功能分区 | 第67页 |
6.4 完善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 | 第67-70页 |
6.4.1 建设综合性的网络化交通设施 | 第68页 |
6.4.2 共建共享区域性公共设施 | 第68-69页 |
6.4.3 开展区域生态环境合作建设 | 第69-70页 |
7 结论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附录 北京都市圈与长三角都市圈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 | 第75-77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