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世界城市建设中北京都市圈互动发展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引言第11-25页
    1.1 研究背景、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相关概念界定第12-16页
        1.2.1 世界城市第12页
        1.2.2 都市圈第12-16页
            1.2.2.1 都市圈的定义第12-13页
            1.2.2.2 北京都市圈的界定第13-16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6-21页
        1.3.1 世界城市的相关研究第16-19页
            1.3.1.1 世界城市的功能和特征第17页
            1.3.1.2 世界城市的分类和评价指标第17-18页
            1.3.1.3 世界城市的形成机制第18页
            1.3.1.4 世界城市的实践研究第18页
            1.3.1.5 小结第18-19页
        1.3.2 都市圈互动的相关研究第19-20页
            1.3.2.1 都市圈互动理论第19页
            1.3.2.2 都市圈互动阶段第19-20页
            1.3.2.3 小结第20页
        1.3.3 世界城市与都市圈关系的相关研究第20页
        1.3.4 博弈论在都市圈互动中的应用研究第20-21页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21-24页
        1.4.1 研究目标第21页
        1.4.2 研究内容第21页
        1.4.3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4.4 技术路线第22-24页
    1.5 难点、创新及不足第24-25页
        1.5.1 本文的难点第24页
        1.5.2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24页
        1.5.3 本文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第24-25页
2 都市圈互动与世界城市的形成及发展第25-31页
    2.1 都市圈互动与世界城市形成及发展的关系第25-26页
        2.1.1 都市圈互动促进世界城市的形成及发展第25页
        2.1.2 世界城市的崛起带动都市圈发展第25-26页
    2.2 世界城市都市圈互动的条件、原则及阶段第26-29页
        2.2.1 世界城市都市圈的互动条件第26-27页
            2.2.1.1 都市圈地理位置优越第26页
            2.2.1.2 都市圈发展已相对成熟第26页
            2.2.1.3 基础设施网络和交通运输完善第26页
            2.2.1.4 政府支持,规划到位第26-27页
            2.2.1.5 区域分工协作体系合理第27页
        2.2.2 世界城市都市圈互动的实施原则第27页
            2.2.2.1 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原则第27页
            2.2.2.2 优势互补原则第27页
            2.2.2.3 多边协调原则第27页
        2.2.3 世界城市都市圈的互动阶段第27-29页
            2.2.3.1 城市间互无影响阶段(“零互动”阶段)第27-28页
            2.2.3.2 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发展阶段(“带动性互动”阶段)第28页
            2.2.3.3 周边城市推动中心城市发展阶段(“推动性互动”阶段)第28页
            2.2.3.4 内部网络化阶段(“全面互动”阶段)第28-29页
    2.3 都市圈互动对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积极意义第29-31页
        2.3.1 打破北京资源限制的束缚第29页
        2.3.2 提升北京的开放性与包容性第29-30页
        2.3.3 优化北京的产业构成,提高经济实力第30页
        2.3.4 提升北京的国际竞争力第30-31页
3 北京都市圈互动现状评析第31-48页
    3.1 北京都市圈互动阶段实证分析第31-39页
        3.1.1 基本方法与数据来源第31-33页
            3.1.1.1 基本方法第31-32页
            3.1.1.2 数据来源第32-33页
        3.1.2 北京都市圈互动阶段的实证检验第33-38页
            3.1.2.1 格兰杰因果检验第33-34页
            3.1.2.2 结构突变检验第34-36页
            3.1.2.3 回归分析第36-38页
        3.1.3 实证结果分析第38-39页
            3.1.3.1 实证结果讨论第38-39页
            3.1.3.2 北京都市圈互动阶段划分第39页
    3.2 北京都市圈具体互动情况——经济联系强度与经济隶属度分析第39-47页
        3.2.1 经济联系强度和经济隶属度第39-40页
            3.2.1.1 概念及研究现状第39-40页
            3.2.1.2 引力模型和测度指标选取第40页
        3.2.2 北京都市圈经济联系强度测算及分析第40-44页
        3.2.3 北京都市圈各城市经济隶属度第44-45页
        3.2.4 北京都市圈与长三角都市圈经济联系强度比较第45-47页
            3.2.4.1 长三角都市圈经济联系强度测算及分析第45-46页
            3.2.4.2 两大都市圈经济联系强度的比较第46-47页
    3.3 北京都市圈互动存在的问题第47-48页
        3.3.1 北京的带动力较弱第47页
        3.3.2 缺乏互动的中坚力量第47-48页
4 三大世界城市都市圈互动的经验借鉴第48-54页
    4.1 纽约都市圈互动情况第48-49页
        4.1.1 纽约都市圈互动的经验第48页
        4.1.2 纽约都市圈互动的问题第48-49页
    4.2 伦敦都市圈互动经验借鉴第49页
        4.2.1 伦敦都市圈互动的经验第49页
        4.2.2 伦敦都市圈互动的问题第49页
    4.3 东京都市圈互动经验借鉴第49-50页
        4.3.1 东京都市圈互动的经验第50页
        4.3.2 东京都市圈互动的问题第50页
    4.4 三大世界城市都市圈互动的共性和特色第50-52页
        4.4.1 三大世界城市都市圈互动的共性第50-51页
            4.4.1.1 规划先行第50-51页
            4.4.1.2 建立跨区域联合组织第51页
            4.4.1.3 制定相关合作法规和制度第51页
            4.4.1.4 都市圈内产业错位发展,城市职能互补第51页
            4.4.1.5 交通等基础设施网络完善第51页
        4.4.2 三大世界城市都市圈互动的特色第51-52页
            4.4.2.1 纽约都市圈互动的特色第51页
            4.4.2.2 伦敦都市圈互动的特色第51-52页
            4.4.2.3 东京都市圈互动的特色第52页
    4.5 北京都市圈与世界城市都市圈互动情况的差距分析第52-54页
        4.5.1 政府机制缺失第52-53页
        4.5.2 产业未能实现互补第53页
        4.5.3 交通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第53-54页
5 加强北京都市圈互动的策略选择第54-60页
    5.1 北京都市圈互动实施的障碍第54-55页
        5.1.1 政策因素与导向不利第54页
        5.1.2 市场机制作用较小第54页
        5.1.3 区域发展差距过大第54页
        5.1.4 都市圈存在利益冲突第54-55页
    5.2 北京都市圈政府博弈模型第55-58页
        5.2.1 非合作博弈模型第55-57页
        5.2.2 合作博弈模型第57页
        5.2.3 博弈结果差异的内在意义第57-58页
    5.3 促进北京都市圈互动实施的总体思路第58-60页
        5.3.1 坚持北京都市圈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第58页
        5.3.2 都市圈各城市改变观念,明确职责第58-59页
        5.3.3 在行政上有所创新,加强政府层面的支持第59页
        5.3.4 适当发挥市场机制,助推产业错位发展第59页
        5.3.5 因地制宜,缩小区域差距第59-60页
6 加强北京都市圈互动的对策建议第60-70页
    6.1 建立北京都市圈的区域政府组织第60-61页
    6.2 建立北京都市圈的行政互动机制第61-64页
        6.2.1 政府管理协调机制第62页
        6.6.2 全局规划机制第62-63页
        6.2.3 制度化磋商与信息沟通机制第63页
        6.2.4 政绩评价机制第63页
        6.2.5 利益分配机制第63页
        6.2.6 政策激励与制度约束机制第63-64页
    6.3 加强北京都市圈经济互动第64-67页
        6.3.1 增强北京市的总体实力第64页
        6.3.2 调动次级城市的带动性第64-65页
        6.3.3 合理控制要素在都市圈内的流动第65页
        6.3.4 协调产业发展,规划都市圈功能分区第65-67页
            6.3.4.1 建立产业协调机制第65-66页
            6.3.4.2 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优势互补第66-67页
            6.3.4.3 合理规划都市圈功能分区第67页
    6.4 完善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第67-70页
        6.4.1 建设综合性的网络化交通设施第68页
        6.4.2 共建共享区域性公共设施第68-69页
        6.4.3 开展区域生态环境合作建设第69-70页
7 结论第70-71页
致谢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5页
附录 北京都市圈与长三角都市圈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第75-77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77-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风险问题探讨--基于财务报表分析的角度
下一篇: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