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9-13页 |
1.1.1 岩溶的形态及分类 | 第9页 |
1.1.2 岩溶的分布 | 第9-12页 |
1.1.3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定性评价方法 | 第13页 |
1.2.2 半定量评价方法 | 第13-14页 |
1.2.3 定量评价方法 | 第14-15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2 溶洞顶板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岩体特性 | 第16-27页 |
2.1 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16-19页 |
2.1.1 岩石地基中的地质构造 | 第16-17页 |
2.1.2 岩石物理力学特性 | 第17页 |
2.1.3 溶洞的几何因素 | 第17-18页 |
2.1.4 溶洞充填物 | 第18页 |
2.1.5 外加荷载及桩 | 第18-19页 |
2.1.6 其他因素 | 第19页 |
2.2 溶洞岩体力学参数确定 | 第19-25页 |
2.2.1 Hoek-Brown强度准则及其发展 | 第19-20页 |
2.2.2 Hoek-Brown强度准则参数的确定方法 | 第20-23页 |
2.2.3 岩体强度参数的确定方法 | 第23-25页 |
2.2.4 溶洞岩体的综合取值 | 第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3 溶洞顶板稳定性数值模拟及分析 | 第27-56页 |
3.1 屈服准则及本构关系 | 第27-30页 |
3.1.1 Drucker-Prager准则 | 第27-28页 |
3.1.2 岩土材料弹塑性本构关系 | 第28-30页 |
3.2 模型的建立 | 第30-33页 |
3.2.1 模型假设条件 | 第30页 |
3.2.2 模型计算区域、边界条件及网格划分 | 第30-32页 |
3.2.3 顶板承载力确定方法 | 第32-33页 |
3.2.4 模型计算方案 | 第33页 |
3.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3-52页 |
3.3.1 图形结果分析 | 第33-39页 |
3.3.2 极限承载力分析 | 第39-41页 |
3.3.3 溶洞高度对顶板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4 溶洞跨度对顶板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42-44页 |
3.3.5 溶洞顶板厚度对顶板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44-47页 |
3.3.6 溶洞岩体强度对顶板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47-52页 |
3.4 溶洞顶板安全厚度的综合分析 | 第52-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4 工程应用 | 第56-62页 |
4.1 潭邵高速公路某跨渠桥稳定性分析 | 第56-60页 |
4.1.1 工程概况 | 第56页 |
4.1.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56-57页 |
4.1.3 岩体力学参数确定 | 第57页 |
4.1.4 数值模拟 | 第57-60页 |
4.2 长沙市湘府路湘江大桥稳定性分析 | 第60-61页 |
4.2.1 工程概况 | 第60页 |
4.2.2 地质构造 | 第60页 |
4.2.3 工程地质条件 | 第60页 |
4.2.4 稳定性计算 | 第60-6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5 结论及展望 | 第62-64页 |
5.1 结论 | 第62-63页 |
5.2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