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图表清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差异的普遍客观存在 | 第13页 |
1.1.2 建筑使用后评价的广泛使用 | 第13-14页 |
1.1.3 课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5-16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4 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1.4.1 公共空间 | 第17页 |
1.4.2 建筑学背景 | 第17-18页 |
1.5 评价研究范畴 | 第18页 |
1.6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18-23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6.1.1 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1.6.1.2 实地调研法 | 第18页 |
1.6.1.3 统计分析法 | 第18页 |
1.6.1.4 系统整合法 | 第18-19页 |
1.6.2 研究方案设计 | 第19-21页 |
1.6.3 论文框架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建成环境评价理论与方法体系 | 第23-29页 |
2.1 使用后评价的理论概述 | 第23-24页 |
2.1.1 建成环境的评价范式 | 第23页 |
2.1.2 使用后评价概念 | 第23-24页 |
2.1.2.1 使用后评价涵义 | 第23页 |
2.1.2.2 使用后评价发展现状 | 第23-24页 |
2.1.3 使用后评价的功能和层次 | 第24页 |
2.1.3.1 使用后评价的功能 | 第24页 |
2.1.3.2 使用后评价的研究层次 | 第24页 |
2.2 满意度内涵以及其评价方法 | 第24-26页 |
2.2.1 满意度评价概念 | 第24-25页 |
2.2.2 满意度评价的基本特征 | 第25页 |
2.2.3 满意度评价方法总结 | 第25-26页 |
2.3 满意度评价研究现状和关于满意度评价的差异性研究 | 第26-28页 |
2.3.1 国外现状研究 | 第26-27页 |
2.3.2 国内现状研究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预调研:公共空间整体的满意度评价差异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 | 第29-49页 |
3.1 预调研选址校园公共空间 | 第29-30页 |
3.2 选址概况 | 第30-32页 |
3.3 探索性研究 | 第32-34页 |
3.3.1 前期实地调研与类型划分 | 第32页 |
3.3.2 随机的人员访谈 | 第32-34页 |
3.3.2.1 访谈方式的简述 | 第32页 |
3.3.2.2 访谈遵循的原则 | 第32-33页 |
3.3.2.3 访谈内容概述 | 第33-34页 |
3.3.2.4 访谈小结 | 第34页 |
3.4 调查问卷设计与派发 | 第34-36页 |
3.4.1 预调研问卷的设计 | 第34-35页 |
3.4.1.1 问卷设计目的 | 第34页 |
3.4.1.2 预调研问卷的设计 | 第34-35页 |
3.4.2 问卷的派发与回收 | 第35-36页 |
3.4.2.1 问卷的派送 | 第35-36页 |
3.4.2.2 回收情况 | 第36页 |
3.5 问卷的统计分析 | 第36-48页 |
3.5.1 A 类型整体空间意象类差异问题统计分析 | 第36-39页 |
3.5.2 B 类型针对具体校园空间问题的统计分析 | 第39-44页 |
3.5.3 C 类影响因素权重类问题的统计分析 | 第44-48页 |
3.6 进一步调研地点的确定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定点对象分析:逸夫人文馆的满意度评价差异性分析 | 第49-55页 |
4.1 选定点的概述 | 第49-50页 |
4.2 评价的主客体 | 第50-51页 |
4.2.1 评价主体的确定 | 第50-51页 |
4.2.2 评价客体的确定 | 第51页 |
4.3 基于预调研及访谈的问卷设计 | 第51-55页 |
4.3.1 问卷一级指标的确定 | 第51-52页 |
4.3.2 问卷二级指标的确定 | 第52-54页 |
4.3.3 问卷的派送与回收 | 第54-55页 |
第五章 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 第55-92页 |
5.1 调研主体基本情况 | 第55-56页 |
5.2 统计结果的描述性分析 | 第56-71页 |
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概念 | 第56-57页 |
5.2.2 本例描述性分析中涉及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 第57-58页 |
5.2.3 不同对照组一级指标描述性分析 | 第58-64页 |
5.2.3.1 各指标算术平均值分析 | 第59-61页 |
5.2.3.2 各指标方差分析 | 第61-64页 |
5.2.3.3 描述性分析总结 | 第64页 |
5.2.4 一级指标的关注度频率排序分析 | 第64-65页 |
5.2.5 二级指标的关注度频率排序分析 | 第65-71页 |
5.2.5.1 对于 A 项指标的二级指标关注度频率排序分析 | 第66-67页 |
5.2.5.2 对于 B 项指标的二级指标关注度频率排序分析 | 第67-68页 |
5.2.5.3 对于 D 项指标的二级指标关注度频率排序分析 | 第68-69页 |
5.2.5.4 对于 E 项指标的二级指标关注度频率排序分析 | 第69-71页 |
5.3 各对照组多重比较分析 | 第71-86页 |
5.3.1 多重比较分析的数理简介 | 第71-74页 |
5.3.2 录入数据的多重比较分析 | 第74-85页 |
5.3.2.1 方差齐性检验 | 第74-76页 |
5.3.2.2 单向方差(ANOVA)分析 | 第76-78页 |
5.3.2.3 多重比较分析 | 第78-80页 |
5.3.2.4 .一级指标 A“活动”两两比较结果 | 第80-81页 |
5.3.2.5 一级指标 B“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两两比较结果 | 第81-82页 |
5.3.2.6 .一级指标 C“区位及交通规划”两两比较结果 | 第82页 |
5.3.2.7 一级指标 E“建筑整体效果”两两比较结果 | 第82-83页 |
5.3.2.8 一级指标 F“设计细部”两两比较结果 | 第83-85页 |
5.3.3 方差分析结果汇总 | 第85-86页 |
5.4 校园公共空间的空间满意度评价差异性的启示 | 第86-92页 |
5.4.1 对公共空间设计的启示 | 第86-87页 |
5.4.2 对于使用后评价本身所所带来的启示 | 第87-89页 |
5.4.3 对于建筑教育的启示 | 第89-92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92-94页 |
全文总结 | 第92页 |
创新点与不足 | 第92-93页 |
创新点 | 第92-93页 |
不足之处 | 第93页 |
后续研究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附件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