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科学基础理论论文--建筑空间理论论文

不同建筑学背景人群的公共空间满意度评价差异性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图表清单第11-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1.1.1 差异的普遍客观存在第13页
        1.1.2 建筑使用后评价的广泛使用第13-14页
        1.1.3 课题的提出第14-15页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第15-16页
        1.2.1 研究对象第15页
        1.2.2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6-17页
        1.3.1 研究目的第16页
        1.3.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4 相关概念第17-18页
        1.4.1 公共空间第17页
        1.4.2 建筑学背景第17-18页
    1.5 评价研究范畴第18页
    1.6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第18-23页
        1.6.1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6.1.1 文献研究法第18页
            1.6.1.2 实地调研法第18页
            1.6.1.3 统计分析法第18页
            1.6.1.4 系统整合法第18-19页
        1.6.2 研究方案设计第19-21页
        1.6.3 论文框架第21-23页
第二章 建成环境评价理论与方法体系第23-29页
    2.1 使用后评价的理论概述第23-24页
        2.1.1 建成环境的评价范式第23页
        2.1.2 使用后评价概念第23-24页
            2.1.2.1 使用后评价涵义第23页
            2.1.2.2 使用后评价发展现状第23-24页
        2.1.3 使用后评价的功能和层次第24页
            2.1.3.1 使用后评价的功能第24页
            2.1.3.2 使用后评价的研究层次第24页
    2.2 满意度内涵以及其评价方法第24-26页
        2.2.1 满意度评价概念第24-25页
        2.2.2 满意度评价的基本特征第25页
        2.2.3 满意度评价方法总结第25-26页
    2.3 满意度评价研究现状和关于满意度评价的差异性研究第26-28页
        2.3.1 国外现状研究第26-27页
        2.3.2 国内现状研究第27-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预调研:公共空间整体的满意度评价差异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第29-49页
    3.1 预调研选址校园公共空间第29-30页
    3.2 选址概况第30-32页
    3.3 探索性研究第32-34页
        3.3.1 前期实地调研与类型划分第32页
        3.3.2 随机的人员访谈第32-34页
            3.3.2.1 访谈方式的简述第32页
            3.3.2.2 访谈遵循的原则第32-33页
            3.3.2.3 访谈内容概述第33-34页
            3.3.2.4 访谈小结第34页
    3.4 调查问卷设计与派发第34-36页
        3.4.1 预调研问卷的设计第34-35页
            3.4.1.1 问卷设计目的第34页
            3.4.1.2 预调研问卷的设计第34-35页
        3.4.2 问卷的派发与回收第35-36页
            3.4.2.1 问卷的派送第35-36页
            3.4.2.2 回收情况第36页
    3.5 问卷的统计分析第36-48页
        3.5.1 A 类型整体空间意象类差异问题统计分析第36-39页
        3.5.2 B 类型针对具体校园空间问题的统计分析第39-44页
        3.5.3 C 类影响因素权重类问题的统计分析第44-48页
    3.6 进一步调研地点的确定第48-49页
第四章 定点对象分析:逸夫人文馆的满意度评价差异性分析第49-55页
    4.1 选定点的概述第49-50页
    4.2 评价的主客体第50-51页
        4.2.1 评价主体的确定第50-51页
        4.2.2 评价客体的确定第51页
    4.3 基于预调研及访谈的问卷设计第51-55页
        4.3.1 问卷一级指标的确定第51-52页
        4.3.2 问卷二级指标的确定第52-54页
        4.3.3 问卷的派送与回收第54-55页
第五章 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第55-92页
    5.1 调研主体基本情况第55-56页
    5.2 统计结果的描述性分析第56-71页
        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概念第56-57页
        5.2.2 本例描述性分析中涉及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第57-58页
        5.2.3 不同对照组一级指标描述性分析第58-64页
            5.2.3.1 各指标算术平均值分析第59-61页
            5.2.3.2 各指标方差分析第61-64页
            5.2.3.3 描述性分析总结第64页
        5.2.4 一级指标的关注度频率排序分析第64-65页
        5.2.5 二级指标的关注度频率排序分析第65-71页
            5.2.5.1 对于 A 项指标的二级指标关注度频率排序分析第66-67页
            5.2.5.2 对于 B 项指标的二级指标关注度频率排序分析第67-68页
            5.2.5.3 对于 D 项指标的二级指标关注度频率排序分析第68-69页
            5.2.5.4 对于 E 项指标的二级指标关注度频率排序分析第69-71页
    5.3 各对照组多重比较分析第71-86页
        5.3.1 多重比较分析的数理简介第71-74页
        5.3.2 录入数据的多重比较分析第74-85页
            5.3.2.1 方差齐性检验第74-76页
            5.3.2.2 单向方差(ANOVA)分析第76-78页
            5.3.2.3 多重比较分析第78-80页
            5.3.2.4 .一级指标 A“活动”两两比较结果第80-81页
            5.3.2.5 一级指标 B“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两两比较结果第81-82页
            5.3.2.6 .一级指标 C“区位及交通规划”两两比较结果第82页
            5.3.2.7 一级指标 E“建筑整体效果”两两比较结果第82-83页
            5.3.2.8 一级指标 F“设计细部”两两比较结果第83-85页
        5.3.3 方差分析结果汇总第85-86页
    5.4 校园公共空间的空间满意度评价差异性的启示第86-92页
        5.4.1 对公共空间设计的启示第86-87页
        5.4.2 对于使用后评价本身所所带来的启示第87-89页
        5.4.3 对于建筑教育的启示第89-92页
结论及展望第92-94页
    全文总结第92页
    创新点与不足第92-93页
        创新点第92-93页
        不足之处第93页
    后续研究展望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9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6-97页
致谢第97-98页
附件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软土基坑被动区加固的受力机理分析
下一篇:城市公共艺术“公共性”实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