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5页 |
1 表面活性剂 | 第13-15页 |
1.1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 第13页 |
1.2 表面活性剂的性质 | 第13-15页 |
2 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 | 第15-17页 |
2.1 阴/阳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 | 第15-16页 |
2.2 无盐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 | 第16-17页 |
3 Gemini表面活性剂 | 第17-22页 |
3.1 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 | 第18-20页 |
3.2 阴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 | 第20-21页 |
3.3 非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 | 第21-22页 |
4 超两亲分子 | 第22-23页 |
5 构筑超两亲分子的非共价键作用力 | 第23-30页 |
5.1 主客体相互作用 | 第23-26页 |
5.2 静电作用 | 第26-28页 |
5.3 氢键 | 第28-29页 |
5.4 电荷转移相互作用 | 第29-30页 |
6 两亲分子聚集体的表征手段 | 第30-34页 |
6.1 偏光显微镜(POM) | 第31页 |
6.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1-32页 |
6.3 小角X射线散射(SAXS) | 第32页 |
6.4 核磁共振(NMR) | 第32-33页 |
6.5 流变学 | 第33-34页 |
7 本文选题的意义、研究内容 | 第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5页 |
第二章 Bola型二元酸与两性表面活性剂体系层状聚集体的构筑、转变和性质 | 第45-71页 |
1 引言 | 第45-47页 |
2 实验部分 | 第47-49页 |
2.1 试剂 | 第47页 |
2.2 相行为测定 | 第47页 |
2.3 表面张力测量 | 第47页 |
2.4 电导率和pH测量 | 第47-48页 |
2.5 偏光显微镜观察(POM) | 第48页 |
2.6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第48页 |
2.7 小角X射线散射测量(SAXS) | 第48页 |
2.8 冷冻蚀刻透射电镜观察(FF-TEM) | 第48-49页 |
2.9 低温透射电镜观察(cryo-TEM) | 第49页 |
2.10 流变学测定 | 第4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9-64页 |
3.1 SA/C_(14)DMAO的表面吸附性能 | 第49-52页 |
3.2 相行为 | 第52-56页 |
3.3 微观结构 | 第56-61页 |
3.4 流变性质 | 第61-62页 |
3.5 温度的影响 | 第62-64页 |
3.6 聚集体转变机理 | 第64页 |
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第三章 氢氧化六甲双铵与双(2-乙基己基)磷酸混合溶液的性质及自组装结构 | 第71-95页 |
1 引言 | 第71-73页 |
2 实验部分 | 第73-76页 |
2.1 试剂 | 第73页 |
2.2 HMO(OH)_2 储备液的制备 | 第73-74页 |
2.3 相态测定 | 第74页 |
2.4 表面张力测定 | 第74-75页 |
2.5 偏光显微镜观察 | 第75页 |
2.6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第75页 |
2.7 ~2H核磁共振 | 第75页 |
2.8 冷冻蚀刻透射电镜观察(FF-TEM) | 第75页 |
2.9 低温透射电镜观察(cryo-TEM) | 第75-76页 |
2.10 流变学测定 | 第76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76-90页 |
3.1 DEHPA/HMO(OH)_2 的表面吸附性能 | 第76-78页 |
3.2 相行为 | 第78-79页 |
3.3 流变性质 | 第79-81页 |
3.4 微观结构 | 第81-83页 |
3.5 FF-TEM观察 | 第83-84页 |
3.6 DSC测量 | 第84-85页 |
3.7 ~2H NMR表征 | 第85-86页 |
3.9 NaCl对相行为的影响 | 第86-88页 |
3.10 SISA机理 | 第88-90页 |
4 小结 | 第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第四章 双(2?乙基己基)磷酸与无机碱混合溶液中囊泡的构筑和性质 | 第95-111页 |
1 引言 | 第95-96页 |
2 实验部分 | 第96-97页 |
2.1 试剂 | 第96页 |
2.2 相行为测定 | 第96页 |
2.3 pH测定 | 第96-97页 |
2.4 偏光显微镜观察(POM) | 第97页 |
2.5 冷冻蚀刻透射电镜观察(FF-TEM) | 第97页 |
2.6 流变学测定 | 第97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97-106页 |
3.1 相行为 | 第97-101页 |
3.2 FF-TEM观察 | 第101-102页 |
3.3 流变学测量 | 第102-105页 |
3.4 囊泡形成机理 | 第105-106页 |
4 结论 | 第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1页 |
第五章 TTAOH/脂肪酸体系在气/液界面的吸附 | 第111-138页 |
1 引言 | 第111-113页 |
2 实验部分 | 第113-115页 |
2.1 实验药品 | 第113页 |
2.2 平衡表面张力测定 | 第113页 |
2.3 动态表面张力和界面扩张流变测定 | 第113-114页 |
2.4 界面扩张流变法 | 第114-115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15-129页 |
3.1 TTAOH/OA (DA、LA)体系的平衡表面张力 | 第115-120页 |
3.1.1 TTAOH的吸附性能 | 第115-117页 |
3.1.2 TTAOH/脂肪酸(FA)体系水溶液的吸附性能 | 第117-120页 |
3.2 TTAOH/脂肪酸体系的动态表面张力 | 第120-126页 |
3.2.1 TTAOH溶液的动态表面张力 | 第120-122页 |
3.2.2 TTAOH/FA混合溶液的动态表面张力 | 第122-126页 |
3.3 TTAOH/OA(DA、LA)体系的界面扩张流变 | 第126-129页 |
3.3.1 TTAOH水溶液的界面粘弹性 | 第126-128页 |
3.3.2 TTAOH/FA水溶液的界面粘弹性 | 第128-129页 |
4 结论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8页 |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论文 | 第138-139页 |
致谢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