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前言 | 第10-23页 |
第一章 行星遮掩恒星:凌星问题 | 第23-49页 |
1.1 运动学描述 | 第24-29页 |
1.1.1 坐标系的选取 | 第24-25页 |
1.1.2 运动学方程 | 第25-28页 |
1.1.3 凌星概率 | 第28-29页 |
1.2 凌星光变曲线 | 第29-36页 |
1.2.1 亮度均匀的恒星 | 第29-34页 |
1.2.2 临边昏暗效应 | 第34-36页 |
1.3 凌星中心时刻变化 | 第36-49页 |
1.3.1 近一阶共振的分析解 | 第37-42页 |
1.3.2 对分析解的说明 | 第42-49页 |
第二章 太阳系外行星的观测进展 | 第49-79页 |
2.1 出现率 | 第50-52页 |
2.2 轨道构型 | 第52-56页 |
2.3 多行星凌星 | 第56-64页 |
2.3.1 动力学稳定性 | 第56-60页 |
2.3.2 周期比的统计特征 | 第60-61页 |
2.3.3 相对轨道倾角 | 第61-62页 |
2.3.4 相对凌星时长 | 第62-64页 |
2.4 凌星中心时刻变化 | 第64-72页 |
2.4.1 统计特征 | 第65-69页 |
2.4.2 凌星中心时刻变化星表 | 第69页 |
2.4.3 非动力学效应的凌星中心时刻变化 | 第69-72页 |
2.5 双星系统中的行星 | 第72-76页 |
2.5.1 S型环单星行星 | 第72页 |
2.5.2 P型环双星行星 | 第72-76页 |
2.6 小结 | 第76-79页 |
第三章 利用凌星中心时刻变化确认太阳系外行星 | 第79-97页 |
3.1 引言 | 第79-80页 |
3.2 凌星中心时刻变化分析 | 第80-83页 |
3.2.1 反相关性和虚警率检验 | 第81-82页 |
3.2.2 行星质量上限 | 第82-83页 |
3.3 确认8颗太阳系外行星 | 第83-88页 |
3.3.1 KOI-1236.01和1236.03 | 第84-85页 |
3.3.2 KOI-1563.01和1563.02 | 第85-87页 |
3.3.3 KOI-2038.01和2038.02 | 第87页 |
3.3.4 KOI-2672.01和2672.02 | 第87-88页 |
3.4 行星质量的动力学拟合 | 第88-91页 |
3.5 与Kepler其他近共振行星对的比较 | 第91-95页 |
3.6 小结 | 第95-97页 |
第四章 双星相互遮掩:掩食问题 | 第97-121页 |
4.1 亮度均匀的双星 | 第97-100页 |
4.2 洛希模型 | 第100-107页 |
4.2.1 等效势 | 第102-103页 |
4.2.2 成员星的包层形状 | 第103页 |
4.2.3 成员星的有效温度 | 第103-105页 |
4.2.4 洛希瓣和拉格朗日点 | 第105-107页 |
4.3 掩食双星的观测进展 | 第107-121页 |
4.3.1 变星巡天 | 第107-110页 |
4.3.2 透镜事件监测 | 第110-116页 |
4.3.3 系外行星搜寻 | 第116-121页 |
第五章 利用南极小望远镜阵探测掩食双星 | 第121-153页 |
5.1 引言 | 第121-122页 |
5.2 中国之星小望远镜阵 | 第122-123页 |
5.3 掩食双星证认 | 第123-130页 |
5.3.1 搜索周期性光变 | 第123-126页 |
5.3.2 分析虚警性光变 | 第126-127页 |
5.3.3 掩食双星的分类 | 第127-128页 |
5.3.4 检验光变类型 | 第128-130页 |
5.4 光变曲线解轨 | 第130-140页 |
5.4.1 不接食双星和半接食双星 | 第132页 |
5.4.2 相接食双星 | 第132-140页 |
5.5 掩食中心时刻变化 | 第140-144页 |
5.5.1 计算掩食中心时刻 | 第140-141页 |
5.5.2 相关性分析和真实性检验 | 第141-144页 |
5.6 结果和讨论 | 第144-149页 |
5.6.1 特征参数分布 | 第144-146页 |
5.6.2 O'Connell效应 | 第146-147页 |
5.6.3 第三摄动体 | 第147-149页 |
5.7 小结 | 第149-153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53-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85页 |
简历与科研成果 | 第185-187页 |
致谢 | 第187-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