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8-20页 |
1.1.1“退牧还草”工程的开展 | 第18-19页 |
1.1.2 草原生态奖补机制的设立 | 第19-20页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20-22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24页 |
1.5 论文可能创新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6-38页 |
2.1 生态工程与生计可持续研究 | 第26-27页 |
2.2 草原生态建设的综合影响评估 | 第27-33页 |
2.2.1“退牧还草”与草原生态奖补政策的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2.2.2 禁牧政策的影响评估 | 第29-31页 |
2.2.3 草畜平衡管理的效果评估 | 第31-33页 |
2.3 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 | 第33-34页 |
2.4 草原生态补偿的若干问题探讨 | 第34-36页 |
2.4.1 草原生态补偿的标准界定 | 第34-35页 |
2.4.2 草原生态补偿的效率衡量 | 第35-36页 |
2.5 简单述评 | 第36-38页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38-45页 |
3.1 理论基础 | 第38-41页 |
3.1.1 外部性理论 | 第38-39页 |
3.1.2 公共产品理论 | 第39-40页 |
3.1.3 福利经济学 | 第40-41页 |
3.2 分析框架 | 第41-44页 |
3.2.1 草原利益主体的设定 | 第41-42页 |
3.2.2 草原生态工程对牧民生活的影响 | 第42页 |
3.2.3 草场生态保护、牧户生计与牧区经济发展的关系界定 | 第42-4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甘南草原生态保护现状与调研设计 | 第45-64页 |
4.1 甘南草原生态工程建设现状 | 第45-51页 |
4.1.1 甘南草原基本情况介绍 | 第45-48页 |
4.1.2 甘南草原生态工程建设成效 | 第48-51页 |
4.2 案例区基本情况与调研设计 | 第51-63页 |
4.2.1 调研点选取 | 第51-52页 |
4.2.2 调研实施 | 第52-53页 |
4.2.3 问卷及模型设计 | 第53-54页 |
4.2.4 样本信息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4-6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草原生态工程的牧户满意度分析 | 第64-84页 |
5.1 牧户对草原生态工程满意度分析 | 第64-77页 |
5.1.1 结构方程模型的介绍 | 第65页 |
5.1.2 结构方程和测量方程设立 | 第65-66页 |
5.1.3 变量的选取与定义 | 第66-68页 |
5.1.4 理论假说与模型设定 | 第68-69页 |
5.1.5 样本数据分析 | 第69-71页 |
5.1.6 验证式因素分析 | 第71-77页 |
5.2 影响牧户对生态工程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77-81页 |
5.2.1 模型估计结果 | 第77-78页 |
5.2.2 测量模型结果 | 第78-81页 |
5.3 基于回归模型的牧户满意度分析 | 第81-8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六章 生态工程对牧民生计影响分析 | 第84-103页 |
6.1 影响牧户生计的主要因素 | 第85-86页 |
6.2 牧区生态补偿的统计分析 | 第86-89页 |
6.3 影响牧户生计方式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89-101页 |
6.3.1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 第91-93页 |
6.3.2 实证分析 | 第93-10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七章 牧户对草场生态环境价值的认知分析 | 第103-119页 |
7.1 选择实验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 第104-105页 |
7.2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105-111页 |
7.3 选择实验模型的设计与实施 | 第111-113页 |
7.3.1 选择试验的设计 | 第111-113页 |
7.3.2 选择试验调研的开展 | 第113页 |
7.4 基于牧户补偿支付意愿的价值评估 | 第113-118页 |
7.4.1 模型变量定义及其编码 | 第113-114页 |
7.4.2 模型的构建和结果分析 | 第114-115页 |
7.4.3 草场生态环境价值测算 | 第115-118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探讨 | 第119-123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19-120页 |
8.2 政策措施探讨 | 第120-121页 |
8.3 不足与展望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2页 |
致谢 | 第132-134页 |
作者简历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