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4页 |
1.1 选题及背景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1页 |
1.2.1 采场上覆岩层结构特征及移动规律研究 | 第12-16页 |
1.2.2 采场上覆岩层采动裂隙演化规律研究 | 第16-17页 |
1.2.3 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研究 | 第17-21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2页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22-24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4-33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24-25页 |
2.2 气象 | 第25页 |
2.3 地形地貌 | 第25页 |
2.4 地层 | 第25-27页 |
2.5 构造 | 第27-29页 |
2.6 水文地质特征 | 第29-31页 |
2.6.1 含水岩系 | 第29-30页 |
2.6.2 隔水层组 | 第30页 |
2.6.3 构造的水文地质特征 | 第30页 |
2.6.4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 第30-31页 |
2.7 煤层 | 第31-33页 |
第3章 覆岩内部及地表移动规律的物理模拟试验 | 第33-71页 |
3.1 相似理论概述 | 第33-36页 |
3.2 相似模拟试验目的 | 第36页 |
3.3 试验采区煤层赋存状况及地质条件 | 第36-38页 |
3.4 相似材料模拟试验设计 | 第38-47页 |
3.4.1 模型的建立 | 第38-41页 |
3.4.2 模拟试验的各岩层物理学参数的计算 | 第41-42页 |
3.4.3 试验材料的配比及制备 | 第42-43页 |
3.4.4 模型材料用量计算 | 第43-46页 |
3.4.5 试验模型的制作 | 第46页 |
3.4.6 监测点布设及观测方法 | 第46-47页 |
3.5 测点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第47-69页 |
3.5.1 计算原理 | 第47-50页 |
3.5.2 观测结果分析 | 第50-6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4章 上覆岩体采动裂隙的动态发育规律与分形几何分析 | 第71-83页 |
4.1 上覆岩体采动裂隙的动态发育规律 | 第71-74页 |
4.1.1 离层裂隙的发育规律 | 第71-73页 |
4.1.2 竖向破断裂隙的发育 | 第73-74页 |
4.2 上覆岩体采动裂隙的分形几何特征 | 第74-82页 |
4.2.1 分形几何学概述 | 第74-76页 |
4.2.2 采动岩体分形裂隙网络的演化规律 | 第76-80页 |
4.2.3 岩体特性与采动裂隙分形的相关规律 | 第80-8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5章 地表移动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 第83-110页 |
5.1 计算方法 | 第83-98页 |
5.1.1 计算模型 | 第83-84页 |
5.1.2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84页 |
5.1.3 开挖过程模拟 | 第84-85页 |
5.1.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85-98页 |
5.2 上覆岩层变形破坏的垂直分带特征 | 第98-99页 |
5.3 采区覆岩“两带”发育高度计算 | 第99-103页 |
5.3.1 利用《三下规程》经验公式确定“两带”发育高度 | 第99-100页 |
5.3.2 数值模拟方法确定“两带”发育高度 | 第100-102页 |
5.3.3 物理相似模拟试验确定“两带”高度 | 第102-103页 |
5.4 地表裂缝发育特征 | 第103-105页 |
5.5 4106工作面和4107工作面地表裂缝分布规律分析 | 第105-10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10-112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10-111页 |
6.1.1 覆岩与地表移动与变形规律相似模拟试验 | 第110页 |
6.1.2 采动岩体分形裂隙网络的演化规律 | 第110页 |
6.1.3 采场上覆岩体垂直分带的界限和特征预测 | 第110-111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作者简介 | 第119-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