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砂岩地层明挖地铁车站施工技术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1 深基坑开挖技术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2 红砂岩物理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4 研究方案 | 第10-12页 |
第二章 工程概况 | 第12-21页 |
2.1 引言 | 第12页 |
2.2 工程概况及总平面布置 | 第12页 |
2.3 工程环境 | 第12-14页 |
2.3.1 地面交通 | 第12-13页 |
2.3.2 周边建筑物 | 第13-14页 |
2.3.3 地下构筑物及管线 | 第14页 |
2.4 盘旋路车站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 第14-16页 |
2.4.1 工程地质 | 第14-15页 |
2.4.2 水文地质 | 第15-16页 |
2.5 工程特点、重点、难点及对策 | 第16-20页 |
2.5.1 盘旋路站特点 | 第16-17页 |
2.5.2 工程的重难点及对策 | 第17-20页 |
2.5.3 环境保护 | 第2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明挖红砂岩地铁车站施工方法研究 | 第21-49页 |
3.1 引言 | 第21页 |
3.2 总体施工部署 | 第21-22页 |
3.3 管线保护方案及措施 | 第22-24页 |
3.3.1 管线保护 | 第22页 |
3.3.2 管线的支托、悬吊 | 第22-23页 |
3.3.3 管线改移 | 第23-24页 |
3.4 工区车站围护结构设计与施工 | 第24-30页 |
3.4.1 基坑维护结构设计 | 第24-27页 |
3.4.2 施工流程 | 第27-29页 |
3.4.3 土方开挖 | 第29页 |
3.4.4 挡墙支护 | 第29页 |
3.4.5 垫层施工 | 第29-30页 |
3.5 支撑体系计算与施工 | 第30-34页 |
3.5.1 钢支撑轴力计算 | 第30-31页 |
3.5.2 钢支撑安装 | 第31-33页 |
3.5.3 冠梁计算 | 第33页 |
3.5.4 冠梁施工 | 第33-34页 |
3.5.5 混凝土腰梁计算 | 第34页 |
3.6 施工降水 | 第34-38页 |
3.6.1 降水方案设计 | 第34页 |
3.6.2 降水井施工 | 第34-35页 |
3.6.3 降水井施工工艺 | 第35-38页 |
3.7 防水工程施工 | 第38-48页 |
3.7.1 防水设计 | 第38-41页 |
3.7.2 土方开挖防水 | 第41-42页 |
3.7.3 防水混凝土施工 | 第42-43页 |
3.7.4 柔性防水层施工 | 第43-44页 |
3.7.5 特殊部位的防水施工 | 第44-48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红砂岩的治理 | 第49-54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红砂岩的认识 | 第49页 |
4.3 红砂岩采取的措施 | 第49-50页 |
4.4 红砂岩治理过程 | 第50-53页 |
4.5 红砂岩治理效果 | 第5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红砂岩地铁车站监控量测研究 | 第54-65页 |
5.1 引言 | 第54页 |
5.2 监测目的 | 第54页 |
5.3 监测项目 | 第54-56页 |
5.4 测点的布置 | 第56-62页 |
5.4.1 地表沉降 | 第56-58页 |
5.4.2 地下管线沉降监测 | 第58-60页 |
5.4.3 建(构)筑物沉降监测 | 第60-62页 |
5.5 监测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5.5.1 监控量测项目的管理基准 | 第62-63页 |
5.5.2 地表沉降监测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5-66页 |
6.1 结论 | 第65页 |
6.2 建议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