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引言 | 第6-10页 |
第一章 青岛市初中思品课评价方式改革的背景 | 第10-16页 |
1.1 传统思品课评价方式存在的弊端 | 第10-12页 |
1.1.1 注重分数,忽视了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导向和生成 | 第11页 |
1.1.2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割裂了师生之间的道德情感沟通 | 第11页 |
1.1.3 分数制不符合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本身的特殊性 | 第11-12页 |
1.2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第12-14页 |
1.2.1 思想品德学科的课程性质 | 第12-13页 |
1.2.2 思想品德课学科的基本理念 | 第13页 |
1.2.3 思想品德课学科的课程目标 | 第13-14页 |
1.3 改革思品课评价方式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1.3.1 凸显教材宗旨 | 第14页 |
1.3.2 贴近生活实际 | 第14-15页 |
1.3.3 激活学生情感 | 第15页 |
1.3.4 做到知行合一 | 第15-16页 |
第二章 青岛市初中思品课评价方式改革的概况 | 第16-24页 |
2.1 改革的过程 | 第16-17页 |
2.2 改革的内容及特点 | 第17-18页 |
2.2.1 由地区试点,进而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 | 第17-18页 |
2.2.2 由分数制转变为等级制评价方式 | 第18页 |
2.2.3 依考定教,全面推广并转变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方式 | 第18页 |
2.3 改革的成效 | 第18-24页 |
2.3.1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 第19-20页 |
2.3.2 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 | 第20-22页 |
2.3.3 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 第22-24页 |
第三章 青岛市初中思品课评价方式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24-37页 |
3.1 青岛市初中思品课评价方式改革实行后教学现状调查 | 第24-29页 |
3.1.1 教师访谈 | 第24-27页 |
3.1.2 学生调查 | 第27-29页 |
3.2 青岛市初中思品课评价方式改革存在的问题 | 第29-33页 |
3.2.1 学校压缩教学课时 | 第29-30页 |
3.2.2 传统教学模式固化 | 第30-31页 |
3.2.3 思品课考试流于形式 | 第31页 |
3.2.4 初高中衔接问题突出 | 第31-33页 |
3.3 青岛市初中思品课评价方式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3-37页 |
3.3.1 思想上不重视 | 第33-35页 |
3.3.2 学校新课标理念尚未确立 | 第35页 |
3.3.3 评价方式改革实施机制仍不健全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改革和完善青岛市初中思品课评价方式的建议和对策 | 第37-42页 |
4.1 引导学生对思品课教育价值正确认知 | 第37-38页 |
4.1.1 深化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性质的认识 | 第37-38页 |
4.1.2 增强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知识的认同 | 第38页 |
4.1.3 提高学生运用思想品德知识的能力 | 第38页 |
4.2 鼓励学校对思品课评价方式积极探究 | 第38-40页 |
4.2.1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自评、他评及师评有效结合 | 第39页 |
4.2.2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 第39页 |
4.2.3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充分发掘学生的多种才能 | 第39-40页 |
4.3 建立健全指导性政策法规并落实 | 第40-42页 |
4.3.1 立足实际,完善相关长效机制 | 第40页 |
4.3.2 多措并举,创新课程实施方法 | 第40页 |
4.3.3 落实调研,及时反馈教情学情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