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实际意义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1.2.1 试验研究 | 第10-13页 |
1.2.2 理论研究 | 第13-15页 |
1.2.3 各国规范比较 | 第15-17页 |
1.3 研究目标和意义 | 第17-18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OpenSEES软件模拟方法及验证 | 第19-35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OpenSEES程序结构模块组成 | 第19-21页 |
2.3 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 | 第21-29页 |
2.3.1 材料本构关系 | 第21-27页 |
2.3.2 截面恢复力模型 | 第27-28页 |
2.3.3 单元类型 | 第28-29页 |
2.4 模拟方法验证 | 第29-34页 |
2.4.1 算例简介 | 第29-31页 |
2.4.2 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31-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考虑现浇楼板在框架梁中参与作用的模拟方法研究 | 第35-51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现浇楼板对框架梁的增强作用 | 第35-37页 |
3.2.1 板内钢筋的增强作用 | 第35-36页 |
3.2.2 楼板作用对结构破坏模式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 试验模型概况及OpenSEES建模 | 第37-41页 |
3.4 结果分析 | 第41-49页 |
3.4.1 结构延性和滞回性能 | 第41-44页 |
3.4.2 结构的骨架曲线 | 第44-46页 |
3.4.3 梁柱钢筋应力 | 第46-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考虑有效翼缘宽度的RC框架梁模拟方法 | 第51-76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梁有效翼缘宽度取值及在软件中的实现 | 第51-54页 |
4.2.1 梁有效翼缘宽度取值 | 第51-52页 |
4.2.2 公式在软件中的实现 | 第52-54页 |
4.3 有效翼缘公式验证1——数值模拟对比 | 第54-65页 |
4.3.1 模型概况及OpenSEES建模 | 第54-57页 |
4.3.2 数值验证结果分析 | 第57-65页 |
4.4 有效翼缘公式的验证2——试验模型对比 | 第65-75页 |
4.4.1 模型概况及OpenSEES建模 | 第65-68页 |
4.4.2 结果分析 | 第68-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考虑板筋影响的RC框架梁设计方法算例应用 | 第76-95页 |
5.1 引言 | 第76页 |
5.2 算例应用 | 第76-94页 |
5.2.1 模型介绍 | 第76-82页 |
5.2.2 弹塑性分析 | 第82-9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个人简介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