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7页 |
1.1.1 重载铁路运输发展现状 | 第13-15页 |
1.1.2 铁路缓和曲线参数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2.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2.3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3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2章 重载铁路车线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 | 第21-31页 |
2.1 SIMPACK软件介绍 | 第21-22页 |
2.2 动力学仿真模型 | 第22-24页 |
2.2.1 基本原理 | 第22-23页 |
2.2.2 系统拓扑关系 | 第23-24页 |
2.3 车辆系统模型 | 第24-28页 |
2.3.1 实体定义 | 第24-25页 |
2.3.2 铰接定义 | 第25-26页 |
2.3.3 力元定义 | 第26-28页 |
2.4 线路模型 | 第28-29页 |
2.5 轮轨模型 | 第29-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重载铁路缓和曲线参数及仿真条件分析 | 第31-43页 |
3.1 重载铁路列车运行速度 | 第31-33页 |
3.1.1 仿真计算结果 | 第32-33页 |
3.1.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33页 |
3.2 缓和曲线线型 | 第33-34页 |
3.3 缓和曲线长度 | 第34-37页 |
3.4 曲线超高 | 第37-42页 |
3.4.1 曲线超高最大允许值 | 第39-40页 |
3.4.2 未被平衡的超高度及其最大允许值 | 第40-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重载铁路缓和曲线线型动力学仿真分析 | 第43-56页 |
4.1 重载铁路车线系统动力学评价指标与标准 | 第43-49页 |
4.1.1 车辆运行安全性 | 第43-45页 |
4.1.2 车辆平稳性 | 第45-46页 |
4.1.3 轮轨磨耗 | 第46-47页 |
4.1.4 轮轨动力作用 | 第47-49页 |
4.2 重载铁路缓和曲线线型分析 | 第49-52页 |
4.2.1 三次抛物线型 | 第49-50页 |
4.2.2 半波正弦型 | 第50-51页 |
4.2.3 余弦改善型 | 第51-52页 |
4.3 重载铁路缓和曲线线型动力学仿真分析 | 第52-55页 |
4.3.1 仿真计算 | 第52-54页 |
4.3.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重载铁路缓和曲线长度动力学仿真分析 | 第56-87页 |
5.1 均衡超高条件下缓和曲线长度对车线系统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6-59页 |
5.2 欠过超高条件下缓和曲线长度对车线系统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9-62页 |
5.2.1 仿真计算 | 第59-61页 |
5.2.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5.3 不同曲线半径条件下重载铁路缓和曲线长度分析 | 第62-86页 |
5.3.1 曲线半径为1200m的仿真分析结果 | 第62-66页 |
5.3.2 曲线半径为1600m的仿真分析结果 | 第66-70页 |
5.3.3 曲线半径为2000m的仿真分析结果 | 第70-74页 |
5.3.4 曲线半径为4000m的仿真分析结果 | 第74-78页 |
5.3.5 曲线半径为6000m的仿真分析结果 | 第78-82页 |
5.3.6 曲线半径为8000m的仿真分析结果 | 第82-8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