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简介 | 第10-17页 |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 第10-12页 |
1.1. COPD简介 | 第10页 |
1.2. COPD病因 | 第10-11页 |
1.3. COPD并发症及治疗现状 | 第11-12页 |
1.4. COPD与GWAS | 第12页 |
2 肺癌 | 第12-15页 |
2.1 肺癌简介 | 第12-13页 |
2.2 肺癌病因与治疗现状 | 第13-14页 |
2.3 肺癌与GWAS | 第14-15页 |
3 GWAS和基于GWAS的功能研究及缺点 | 第15-16页 |
4 等位基因差异表达(allele-specific expression,ASE)简介 | 第16页 |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7-78页 |
1 材料 | 第17-19页 |
1.1 细胞系、质粒和感受态细胞 | 第17页 |
1.1.1 细胞系 | 第17页 |
1.1.2 质粒 | 第17页 |
1.1.3 受体细胞 | 第17页 |
1.2 实验试剂 | 第17-19页 |
1.2.1 实验主要使用的生化分子试剂 | 第17-18页 |
1.2.2 实验所用的试剂盒 | 第18页 |
1.2.3 实验所用的酶 | 第18-19页 |
1.3 主要使用软件 | 第19页 |
1.4 样品来源 | 第19页 |
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19-20页 |
3 实验方法 | 第20-78页 |
3.1 GWAS结果收集 | 第20页 |
3.2 DNA、RNA提取(人正常血液和肺部组织) | 第20-23页 |
3.2.1 酚氯仿抽提法-提取人正常血液和肺部组织DNA | 第20-22页 |
3.2.2 提取人正常肺部组织总RNA | 第22-23页 |
3.3 肺部组织总RNA反转录成cDNA | 第23-24页 |
3.4 等位基因差异表达ASE | 第24-35页 |
3.4.1 引物最适温度(PCR gradient) | 第24-25页 |
3.4.2 基因分型与ASE分析 | 第25-35页 |
3.5 分子克隆 | 第35-42页 |
3.5.1 候选基因P2RX7、CHRNA3、PSORS1C1 | 第35页 |
3.5.2 制备感受态细胞 | 第35-36页 |
3.5.3 酶切及测序引物 | 第36-42页 |
3.5.4 获取带有酶切位点的目的片段 | 第42页 |
3.6 载体构建 | 第42-46页 |
3.7 定点突变生成 | 第46-53页 |
3.8 转染BEAS-2B细胞与功能位点筛选 | 第53-57页 |
3.8.1 BEAS-2B细胞复苏传代与冻存 | 第53-55页 |
3.8.2 BEAS-2B细胞转染 | 第55-56页 |
3.8.3 表达量检测 | 第56-57页 |
3.9 功能基因组学分析 | 第57-78页 |
3.9.1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 | 第57-64页 |
3.9.2 染色质构象捕获3C | 第64-78页 |
3.9.2.1 BAC提取 | 第65-67页 |
3.9.2.2 BAC酶切酶连 | 第67-70页 |
3.9.2.3 BEAS-2B细胞酶切酶连 | 第70-73页 |
3.9.2.4 3C产物RT-qPCR | 第73-78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78-89页 |
1 GWAS结果收集 | 第78页 |
2 等位基因差异表达结果 | 第78-80页 |
3 分子克隆、构建载体和转染双荧光素酶表达结果 | 第80-85页 |
3.1 P2RX7双荧光报告基因结果 | 第80-81页 |
3.2 PSORS1C1双荧光报告基因结果 | 第81-82页 |
3.3 CHRNA3双荧光报告基因结果 | 第82-85页 |
4 染色质构象捕获3C结果 | 第85-87页 |
5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结果 | 第87-89页 |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 第89-90页 |
附录 | 第90-92页 |
1 附录1 论文中使用的缩写及英文对照 | 第90-91页 |
2 附录2 常用数据库与网上生物学资源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硕士在读期间参与基金项目、发表论文、荣誉与奖励 | 第97-98页 |
1 参与的基金项目 | 第97页 |
2 发表和投稿的论文 | 第97页 |
3 荣誉与奖励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