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 第11-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 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第2章 工程概况及抗震性能分析要求 | 第13-27页 |
2.1 工程简介 | 第13-14页 |
2.2 建筑各楼层功能分区 | 第14页 |
2.3 建筑平面图及立面图 | 第14-19页 |
2.4 结构抗震分析条件 | 第19-21页 |
2.4.1 建筑分类等级 | 第19页 |
2.4.2 楼面、屋面荷载 | 第19页 |
2.4.3 地震作用 | 第19-20页 |
2.4.4 风荷载 | 第20页 |
2.4.5 雪荷载 | 第20-21页 |
2.5 结构体系 | 第21-23页 |
2.6 楼盖体系 | 第23-24页 |
2.7 结构主要构件截面 | 第24页 |
2.8 建筑结构材料 | 第24页 |
2.9 结构超限类型和程度 | 第24-25页 |
2.10 抗震设防、水平位移 | 第25-27页 |
2.10.1 抗震等级 | 第25页 |
2.10.2 结构抗震性能目标 | 第25-26页 |
2.10.3 构件抗震性能目标 | 第26页 |
2.10.4 结构水平位移角限值 | 第26-27页 |
第3章 结构抗震结果分析 | 第27-49页 |
3.1 结构抗震分析采用的计算软件 | 第27页 |
3.2 结构小震弹性分析主要参数 | 第27页 |
3.3 结构小震整体分析结果汇总 | 第27-35页 |
3.3.1 结构刚度比 | 第28-29页 |
3.3.2 结构剪重比 | 第29-30页 |
3.3.3 结构位移比 | 第30-32页 |
3.3.4 结构周期比 | 第32-34页 |
3.3.5 结构刚重比 | 第34页 |
3.3.6 层间受剪承载力比 | 第34-35页 |
3.4 PKPM SATWE与MIDAS Building程序小震分析结果比较 | 第35-38页 |
3.5 倾覆弯矩、楼层剪力分析和剪力调整 | 第38-39页 |
3.6 结构抗震分析的配筋结果 | 第39-42页 |
3.7 弹性时程分析 | 第42-45页 |
3.8 中震计算 | 第45-46页 |
3.8.1 中震计算参数 | 第45页 |
3.8.2 中震弹性验算结果 | 第45页 |
3.8.3 中震不屈服验算结果 | 第45-46页 |
3.9 大震计算 | 第46页 |
3.9.1 大震计算参数 | 第46页 |
3.9.2 大震不屈服计算结果 | 第46页 |
3.10 结构关键构件采取的加强措施 | 第46-49页 |
第4章 结构楼板有限元分析 | 第49-67页 |
4.1 中震作用楼板有限元分析 | 第49-54页 |
4.1.1 楼板有限元分析 | 第49-53页 |
4.1.2 根据楼板应力采取的措施 | 第53-54页 |
4.2 楼板收缩和温度应力分析 | 第54-58页 |
4.2.1 气象条件 | 第54-55页 |
4.2.2 温差效应的影响 | 第55-56页 |
4.2.3 混凝土长期收缩的影响 | 第56-58页 |
4.3 楼板收缩和温差应力分析结果及解决措施 | 第58-63页 |
4.3.1 楼板收缩和温差应力分析结果 | 第58-63页 |
4.3.2 解决结构楼板收缩和温度应力的有效措施 | 第63页 |
4.4 楼盖舒适度分析 | 第63-67页 |
4.4.1 楼盖舒适度要求 | 第63-64页 |
4.4.2 大跨度楼盖舒适度计算 | 第64-67页 |
第5章 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67-81页 |
5.1 概述 | 第67页 |
5.2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 第67-74页 |
5.2.1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提出及其在国内外发展状况 | 第67-68页 |
5.2.2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68-69页 |
5.2.3 静力弹塑性分析中的水平侧力加载模式 | 第69-71页 |
5.2.4 静力弹塑性分析水平侧力加载模式缺点及改进方法 | 第71-74页 |
5.3 结构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 | 第74-8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