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10-17页 |
1.1 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组成 | 第10-11页 |
1.2 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因素 | 第11-12页 |
1.2.1 气候 | 第11页 |
1.2.2 地形地势 | 第11-12页 |
1.2.3 森林群落特征 | 第12页 |
1.2.4 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 | 第12页 |
1.3 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4 天然针叶林介绍 | 第14-15页 |
1.5 人工林介绍 | 第15-16页 |
1.6 选题依据 | 第16页 |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6.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16页 |
1.7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第16-17页 |
2. 区域概括与研究方法 | 第17-24页 |
2.1 区域概括 | 第17-19页 |
2.1.1 典型松林区域概况 | 第18页 |
2.1.2 人工林区域概况 | 第18-19页 |
2.2 样地设置 | 第19页 |
2.3 样地调查 | 第19-20页 |
2.4 生物量及碳密度的计算 | 第20-23页 |
2.5 数据处理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51页 |
3.1 云南松林碳密度 | 第24-28页 |
3.1.1 云南松林基本群落特征 | 第24-25页 |
3.1.2 云南松林生物量现状 | 第25-26页 |
3.1.3 云南松林碳密度现状 | 第26-27页 |
3.1.4 云南松林碳密度与生物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27页 |
3.1.5 云南松林碳密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27-28页 |
3.2 华山松林碳密度 | 第28-33页 |
3.2.1 华山松林基本群落特征 | 第28-29页 |
3.2.2 华山松林生物量现状 | 第29-30页 |
3.2.3 华山松林碳密度现状 | 第30-31页 |
3.2.4 华山松林碳密度与生物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31-32页 |
3.2.5 华山松林碳密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32-33页 |
3.3 思茅松林碳密度 | 第33-35页 |
3.3.1 思茅松林基本群落特征 | 第33-34页 |
3.3.2 思茅松林生物量和碳密度现状 | 第34-35页 |
3.3.3 影响思茅松林碳密度的因子 | 第35页 |
3.4 橡胶林碳密度 | 第35-40页 |
3.4.1 橡胶林基本群落特征 | 第35-36页 |
3.4.2 橡胶林生物量现状 | 第36-37页 |
3.4.3 橡胶林碳密度现状 | 第37-38页 |
3.4.4 橡胶林和生物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38-39页 |
3.4.5 橡胶林碳密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39-40页 |
3.5 桉树林碳密度 | 第40-43页 |
3.5.1 桉树林基本群落特征 | 第40页 |
3.5.2 桉树林生物量现状 | 第40-41页 |
3.5.3 桉树林碳密度现状 | 第41-42页 |
3.5.4 桉树林碳密度和生物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42页 |
3.5.5 桉树林碳密度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42-43页 |
3.6 西南桦林碳密度 | 第43-46页 |
3.6.1 西南桦林基本群落特征 | 第43-44页 |
3.6.2 西南桦林生物量和碳密度现状 | 第44-45页 |
3.6.3 西南桦林碳密度与生物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45页 |
3.6.4 西南桦林碳密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45-46页 |
3.7 云南中西部地区森林固碳现状及潜力 | 第46-51页 |
3.7.1 研究区域天然针叶林和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密度比较 | 第46-48页 |
3.7.2 云南中西部天然针叶林和人工林固碳速率 | 第48-49页 |
3.7.3 临沧地区天然针叶林和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密度比较 | 第49-50页 |
3.7.4 云南中西部地区森林碳密度比较 | 第50-51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51-57页 |
4.1 云南中西部地区次生林生物量和碳密度现状及潜力 | 第51-54页 |
4.2 云南中西部地区次生林碳密度的主要影响因子 | 第54-55页 |
4.3 云南中西部地区森林固碳速率 | 第55页 |
4.4 森林土壤碳库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