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器乐理论与演奏法论文--键盘、簧乐理论和演奏法论文--手风琴论文

从李遇秋手风琴作品看“中西结合”的音乐阐释--以《促织幻想曲》为例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引言第10-13页
    (一) 问题缘起及研究意义第10页
    (二) 研究现状第10-11页
    (三) 论文创新点第11页
    (四) 研究方法第11-13页
        1. 文献研究法第11页
        2. 理论联系实际第11-12页
        3. 分析综合法第12页
        4. 访谈法第12-13页
一、手风琴艺术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沿革第13-22页
    (一) 清朝末期第13-16页
    (二) 抗日战争时期第16-17页
    (三) 新中国的成立第17-20页
    (四) 改革开放至今第20-22页
二、李遇秋与中国手风琴音乐第22-33页
    (一) 作曲家生平及创作生涯介绍第22-25页
        1. 生平履历第22-24页
        2. 音乐造诣第24-25页
    (二) 李遇秋对我国手风琴音乐事业的贡献第25-26页
    (三) 李遇秋手风琴音乐的创作特征及民族化表现手法第26-33页
        1. 西方传统创作技法的借鉴第26-29页
        2. 民族性元素融合的体现第29-31页
        3. 乐器演奏艺术的运用与突破第31-33页
三、《促织幻想曲》本体分析及演奏技法探讨第33-52页
    (一) 乐曲与作品创作“原型”的关系第33-36页
    (二) 乐曲本体分析第36-46页
        1. 曲式结构分析第36-38页
        2. 段落分层解析第38-46页
    (三) 乐曲创作特点分析第46-52页
        1. 乐曲的标题性征第46页
        2. 曲式、调性分析第46-47页
        3. 旋律、节奏分析第47页
        4. 和声、复调分析第47-48页
        5. 角色塑造技法及演奏要点分析第48-52页
四、手风琴民族化发展的展望第52-57页
    (一) 从历史幻影中寻找出路第52-54页
    (二) 形成稳固三角、立足器乐之林第54-57页
        1. 创作形式民族化第54页
        2. 演奏形式多元化第54-56页
        3. 传播形式大众化第56-57页
结论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1页
致谢第61-62页
附录1:李遇秋主要音乐作品第62-64页
附录2:《促织幻想曲》第64-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鄂尔多斯“乃日”音乐调查研究--以鄂托克、乌审、杭锦三旗为例
下一篇:辛沪光合唱作品音乐本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