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论毛泽东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作用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导论第9-17页
    (一) 研究背景第9页
    (二) 研究意义第9-11页
        1、理论意义第10页
        2、实践意义第10-11页
    (三) 研究现状第11-14页
        1、国内研究现状第11-13页
        2、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四) 研究思路第14-15页
    (五) 研究方法第15-16页
    (六) 可能的创新之处第16-17页
一、“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基本理解第17-32页
    (一) “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基本依据第17-22页
        1、“中国哲学现代转型”提出的理论依据第17-19页
        2、“中国哲学现代转型”提出的实践依据第19-22页
    (二) “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基本背景第22-24页
        1、“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社会背景第22-23页
        2、“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历史过程第23-24页
    (三) “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基本涵义第24-27页
        1、“哲学转型”的定义第25页
        2、“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涵义第25-27页
    (四) “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基本特点第27-32页
        1、哲学功能的重新定位第27-29页
        2、话语体系的重新构建第29-30页
        3、哲学内容的变革创新第30-32页
二、毛泽东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传统功能的重新定位第32-40页
    (一)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功能第32-35页
        1、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第32-33页
        2、培植社会责任感第33页
        3、协调人际关系第33-34页
        4、注重个人心性修养第34-35页
    (二) 从注重个人修养到探索社会规律:毛泽东哲学观的逻辑出发点第35-37页
        1、以探索人的社会性为出发点第35-36页
        2、以探索社会规律的唯物史观为核心第36-37页
    (三) 从解释世界走向改造世界:毛泽东哲学观的实践转向第37-40页
        1、从面向书本到面向现实思想路线的转换第37-38页
        2、从注诠圣人之言到理论联系实际的转变第38-40页
三、毛泽东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话语体系的重新构造第40-47页
    (一) 中国传统哲学话语体系的特点第40-43页
        1、鲜明的民族性第40-41页
        2、明显的独立性第41-42页
        3、相对的历史性第42-43页
    (二) 毛泽东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重构第43-47页
        1、对传统哲学话语体系中相关思想的批判继承第43-44页
        2、从“中西对峙”到“中西结合”第44-45页
        3、从“范式接入”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第45-47页
四、毛泽东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内容的变革发展第47-54页
    (一)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内容第47-49页
        1、唯心主义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第47-48页
        2、英雄史观和“民本”思想第48-49页
        3、古代朴素辩证法第49页
    (二) 毛泽东哲学思想为中国传统哲学注入新内容第49-51页
        1、对中国传统唯物论的继承和发展第50页
        2、对中国传统哲学中历史观的深化和改造第50-51页
        3、对中国传统哲学中辩证法思想的继承和改造第51页
    (三) 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中国现代哲学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第51-54页
        1、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合理成分纳入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第52页
        2、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内容第52-54页
五、毛泽东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现代转型中的贡献及地位第54-60页
    (一) 毛泽东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重要贡献第54-57页
        1、转化中国传统哲学材料第54-55页
        2、改造中国传统哲学命题第55-56页
        3、深化传统哲学基本问题第56-57页
    (二)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引领思想第57-60页
        1、对中国哲学传统功能的重新定位具有指导作用第57-58页
        2、对中国哲学传统话语体系的重构起核心作用第58页
        3、是中国传统哲学内容变革与发展的灵魂第58-59页
        4、对中国现代哲学的普及与解放起引领作用第59-60页
结束语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6页
作者简介第66-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公正思想的三个维度研究
下一篇:赫勒与科西克的日常生活理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