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协商民主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1.2.1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1.2.2 对当前研究现状的述评 | 第16-17页 |
1.3 研究的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1 研究的思路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生态协商民主的内涵界定 | 第19-26页 |
2.1 生态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1.1 生态民主理论 | 第19-21页 |
2.1.2 协商民主理论 | 第21-23页 |
2.2 生态协商民主的内涵 | 第23-26页 |
第三章 实践生态协商民主的必然性及困境 | 第26-34页 |
3.1 生态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契合 | 第26-31页 |
3.1.1 生态民主建设面临的挑战 | 第26-29页 |
3.1.2 协商民主契合了生态民主的要求 | 第29-31页 |
3.2 生态协商民主建设中面临的困境 | 第31-34页 |
3.2.1“受影响的他者”的代表权不易实现 | 第32页 |
3.2.2 协商主体的权利容易被侵犯 | 第32-33页 |
3.2.3 协商过程与协商结果存在张力 | 第33-34页 |
第四章 生态协商民主建设的路径 | 第34-42页 |
4.1 创制实现“受影响的他者”的代表权机制 | 第34-37页 |
4.1.1 完善环境报告和环境影响评估制度 | 第34-35页 |
4.1.2 扩大专业化的环境倡导者的影响力 | 第35-36页 |
4.1.3 建立保护弱者的特殊程序和决策规则 | 第36-37页 |
4.2 扩大和规范协商民主的程序化要求 | 第37-40页 |
4.2.1 夯实环境决策协商参与者的知识基础 | 第37-38页 |
4.2.2 探索和构建完整的对话机制和规则 | 第38页 |
4.2.3 减少金钱和权力对协商进程的干预 | 第38-39页 |
4.2.4 强化协商民主的生态责任 | 第39-40页 |
4.3 扩大和保障公民的环境权利 | 第40-42页 |
4.3.1 保障公民的环境知情权 | 第40-41页 |
4.3.2 保障公民的环境参与权 | 第41-42页 |
第五章 生态协商民主制度的中国探索 | 第42-51页 |
5.1 生态协商民主建设的时代价值 | 第42-44页 |
5.1.1 有助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 第42-43页 |
5.1.2 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新路径 | 第43页 |
5.1.3 为我国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价值导向 | 第43-44页 |
5.2 当代中国实践生态协商民主的现实基础 | 第44-48页 |
5.2.1 政治协商制度 | 第44-45页 |
5.2.2 基层协商民主 | 第45-47页 |
5.2.3 社会协商对话 | 第47-48页 |
5.3 加强我国生态协商民主探索的思考 | 第48-51页 |
5.3.1 增强与西方协商民主的互动 | 第48-49页 |
5.3.2 厘清协商民主与票选民主的关系 | 第49页 |
5.3.3 拓展和创造新的实现形式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