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前言 | 第8-9页 |
| 第一章 舒伯特的生平与即兴曲的创作背景 | 第9-13页 |
| 一、舒伯特的生平 | 第9-11页 |
| (一)时代背景 | 第9页 |
| (二)生平纪事 | 第9-11页 |
| 二、舒伯特即兴曲的创作背景 | 第11-13页 |
| (一)即兴曲体裁的由来 | 第11-12页 |
| (二)舒伯特即兴曲的创作背景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舒伯特即兴曲D899.Op.90 的创作分析 | 第13-27页 |
| 一、曲式结构与分析 | 第13-15页 |
| 二、即兴曲的创作特点 | 第15-27页 |
| (一)音乐主题方面 | 第15-19页 |
| (二)大胆的和声 | 第19-21页 |
| (三)调性的创新 | 第21-23页 |
| (四)清晰的节奏 | 第23-25页 |
| (五)有层次的织体 | 第25-26页 |
| (六)多变的结构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舒伯特即兴曲D899.OP.90 的演奏体会 | 第27-35页 |
| 一、突出旋律的歌唱性 | 第27页 |
| 二、重视多声部的层次感 | 第27-29页 |
| 三、强调力度的变化 | 第29-32页 |
| 四、匀称节奏中的细微变化 | 第32-33页 |
| 五、踏板的合理使用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舒伯特即兴曲对肖邦即兴曲的影响 | 第35-48页 |
| 一、两者的共性 | 第35-40页 |
| (一)歌唱性旋律 | 第35-36页 |
| (二)音乐与诗歌相结合 | 第36-37页 |
| (三)和声的色彩性 | 第37页 |
| (四)创作素材的选取 | 第37-39页 |
| (五)三连音的持续使用 | 第39-40页 |
| 二、两者的不同之处 | 第40-48页 |
| (一)创作技法方面 | 第40-44页 |
| (二)演奏技法方面 | 第44-48页 |
| 第五章 舒伯特即兴曲在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 第48-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