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插即用卫星可靠性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 1.3.1 即插即用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3.2 卫星可靠性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1.3.3 小子样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1.4 研究内容及文章结构安排 | 第18页 |
| 1.5 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 第18-20页 |
| 第2章 基础理论 | 第20-37页 |
| 2.1 引言 | 第20页 |
| 2.2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 第20-24页 |
| 2.2.1 编码问题 | 第21页 |
| 2.2.2 个体适应度 | 第21-22页 |
| 2.2.3 遗传算子 | 第22-24页 |
| 2.2.4 算法步骤 | 第24页 |
| 2.3 多目标优化 | 第24-26页 |
| 2.4 等寿命设计 | 第26-27页 |
| 2.5 寿命预测 | 第27-32页 |
| 2.5.1 基本概念 | 第27页 |
| 2.5.2 相关向量机原理 | 第27-29页 |
| 2.5.3 粒子滤波原理 | 第29-32页 |
| 2.6 复杂系统可靠性评估 | 第32-36页 |
| 2.6.1 可靠性基本知识 | 第32-33页 |
| 2.6.2 可靠性评估 | 第33-34页 |
| 2.6.3 复杂系统可靠性的特点 | 第34页 |
| 2.6.4 成败型单元的可靠性评估 | 第34-36页 |
| 2.7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3章 即插即用卫星等寿命设计 | 第37-56页 |
| 3.1 引言 | 第37页 |
| 3.2 研究对象 | 第37-38页 |
| 3.3 即插即用卫星模块划分 | 第38-40页 |
| 3.4 等寿命设计模型 | 第40-42页 |
| 3.5 遗传算法模型 | 第42-47页 |
| 3.6 优化分析 | 第47-54页 |
| 3.6.1 初始条件设定 | 第47-50页 |
| 3.6.2 不同种群规模下优化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 3.6.3 不同变异概率下优化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 3.6.4 不同可靠性目标下优化结果分析 | 第52-54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4章 即插即用卫星部件寿命预测 | 第56-71页 |
| 4.1 引言 | 第56页 |
| 4.2 相关向量机状态空间模型 | 第56-58页 |
| 4.3 粒子滤波预测算法流程 | 第58-59页 |
| 4.4 基于相关向量机-粒子滤波的预测算法流程 | 第59-61页 |
| 4.5 储能装置模块预测结果分析 | 第61-64页 |
| 4.5.1 预测区间 | 第61-63页 |
| 4.5.2 样本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 第63-64页 |
| 4.5.3 算法的实时修正 | 第64页 |
| 4.6 在轨动量轮寿命预测 | 第64-69页 |
| 4.6.1 对象描述 | 第64-65页 |
| 4.6.2 测试步骤 | 第65-67页 |
| 4.6.3 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第67-69页 |
| 4.7 算法对比 | 第69-70页 |
| 4.8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5章 即插即用卫星可靠性评估 | 第71-78页 |
| 5.1 引言 | 第71页 |
| 5.2 评估对象描述 | 第71-72页 |
| 5.3 修正极大似然估计方法 | 第72-74页 |
| 5.4 专家评分法 | 第74-75页 |
| 5.5 即插即用卫星可靠性评估流程 | 第75-76页 |
| 5.6 实例分析 | 第76-77页 |
| 5.7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结论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