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海洋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渤海陆源TN和COD污染物分配容量指标体系计算方法及应用--环渤海经济圈356个县级行政区分配容量计算及35个地级行政区差别化减排措施构建

摘要第5-9页
Abstract第9-14页
0 前言第18-20页
1 文献综述第20-58页
    1.1 环渤海经济圈行政区总量控制管理需求第20-25页
        1.1.1 渤海及环渤海经济圈概况第20-21页
        1.1.2 环渤海经济圈陆源排污与渤海水质恶化第21-23页
        1.1.3 渤海环境综合调查与整治历程第23-24页
        1.1.4 “行政区等比例”减排效果评价及管理需求第24-25页
    1.2 行政区分配容量计算研究进展第25-35页
        1.2.1 行政区分配容量计算关键环节研究进展第25-32页
        1.2.2 环渤海经济圈陆源污染物分配容量研究现状第32-34页
        1.2.3 环渤海经济圈行政区分配容量计算存在的问题第34-35页
    1.3 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优化模拟计算研究进展第35-50页
        1.3.1 水质模型优化模拟计算研究进展第35-41页
        1.3.2 渤海陆源污染物组成和含量变化第41-42页
        1.3.3 COD污染物降解动力学研究进展及在水质模型中的应用第42-45页
        1.3.4 DON污染物降解动力学研究进展及在水质模型中的应用第45-49页
        1.3.5 渤海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模拟计算偏离海上调查结果的原因分析第49-50页
    1.4 陆源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体系研究进展第50-56页
        1.4.1 环境承载力与总量控制指标体系的建立第50-53页
        1.4.2 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国内外研究进展第53-56页
    1.5 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第56-58页
2 环渤海经济圈不同来源COD和DON污染物降解动力学实验第58-84页
    2.1 环渤海经济圈不同来源COD污染物降解动力学实验研究第58-71页
        2.1.1 来源构成分析第58-59页
        2.1.2 实验方法第59-61页
        2.1.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61-69页
        2.1.4 不同来源COD降解动力学参数聚类分析第69-71页
    2.2 环渤海经济圈不同来源DON污染物降解动力学实验研究第71-82页
        2.2.1 来源构成分析第71-72页
        2.2.2 实验方法第72-74页
        2.2.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74-81页
        2.2.4 不同来源DON降解动力学参数聚类分析第81-82页
    2.3 小结第82-84页
3 渤海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优化模拟计算第84-102页
    3.1 渤海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优化模拟计算步骤第84-91页
        3.1.1 模型构架选择及修正第84-89页
        3.1.2 水质模型模拟计算结果量化验证方法第89-90页
        3.1.3 水质模型量化验证监测数据筛选第90-91页
    3.2 水质模型模拟计算及结果准确性评价第91-100页
        3.2.1 渤海水动力场时空分布优化模拟计算及结果准确性评价第91-93页
        3.2.2 渤海温盐场时空分布优化模拟计算及结果准确性评价第93-97页
        3.2.3 渤海DIN浓度时空分布优化模拟计算及结果准确性评价第97-99页
        3.2.4 渤海COD浓度时空分布优化模拟计算及准确性评价第99-100页
    3.3 渤海水质模型的实验修正对模拟计算优化程度的检验第100页
    3.4 小结第100-102页
4 行政区污染物“水质标定”分配容量计算方法的建立第102-133页
    4.1 行政区“水质标定”分配容量计算方法原理第102-110页
    4.2 环渤海经济圈源区计量单元及入海源区划分第110-113页
        4.2.1 环渤海经济圈源区计量单元及入海源区划分第110-112页
        4.2.2 源区计量单元类型判别第112-113页
    4.3 环渤海经济圈行政区分配容量计算步骤第113-129页
        4.3.1 污染物输运衰减系数设置第113-115页
        4.3.2 工程减排去除率设置第115-116页
        4.3.3 响应系数场计算第116-119页
        4.3.4 水质控制条件设置第119-127页
        4.3.5 渤海环境容量计算第127-129页
    4.4 数学规划模型计算方法选取第129-130页
    4.5 小结第130-133页
5 分配容量计算结果验证方法的建立及环渤海经济圈TN和COD污染物“行政区差别化”减排措施构建第133-154页
    5.1 分配容量计算结果检验方法建立及应用第133-139页
        5.1.1 分配容量排放下水质达标情况第133-134页
        5.1.2 分配容量计算结果合理性检验方法建立及应用第134-139页
    5.2 环渤海经济圈行政区污染物“水质标定”分配容量计算结果分析第139-144页
        5.2.1 县级行政区产污分配容量空间差异性分析第139-141页
        5.2.2 县级行政区工减分配容量空间差异性分析第141-143页
        5.2.3 县级行政区入海排污分配容量空间差异性分析第143-144页
    5.3 环渤海经济圈地级行政区“差别化”减排措施构建第144-152页
        5.3.1 入海排污“差别化”减排指标分配第146-149页
        5.3.2 产污“差别化”减排指标分配第149-150页
        5.3.3 工减“差别化”减排指标分配第150-152页
    5.4 小结第152-154页
6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第154-158页
    6.1 主要结论第154-157页
    6.2 创新点第157-158页
参考文献第158-181页
附录第181-194页
致谢第194-195页
个人简历第195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95页

论文共1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代农业视角下的农业信贷需求与供给研究
下一篇:分形市场下金融传染的定量测度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