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气溶胶界面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的FTIR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4页
    1.1 大气的组成第13-14页
        1.1.1 干洁空气第13页
        1.1.2 水第13-14页
        1.1.3 悬浮微粒——气溶胶第14页
    1.2 气溶胶概论第14-18页
        1.2.1 气溶胶的来源第14-16页
        1.2.2 大气气溶胶的组成第16-18页
    1.3 大气气溶胶的热力学性质第18-22页
        1.3.1 大气气溶胶的吸湿性(Hygroscopicity)第18-21页
        1.3.2 大气中气-液分配过程(Gas-Liquid Partition)第21-22页
    1.4 大气气溶胶的动力学性质第22-25页
        1.4.1 大气气溶胶的成核现象(Nucleation)第22-24页
        1.4.2 界面反应(Interfacial Reaction)第24-25页
    1.5 大气气溶胶研究的意义第25-26页
        1.5.1 大气气溶胶的气候效应第25页
        1.5.2 大气气溶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25-26页
    1.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6-28页
    参考文献第28-34页
第二章 本文对大气气溶胶的研究方法及基本原理第34-42页
    2.1 红外光谱法概述(IR)第34-37页
        2.1.1 光谱的区域划分及红外光谱法第34-35页
        2.1.2 红外光谱中的几种振动模式第35-36页
        2.1.3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间的关系第36-37页
    2.2 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ATR-FTIR)第37-38页
    2.3 真空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Vacuum-FTIR)第38页
    2.4 色谱法(Chromatography)第38-41页
    参考文献第41-42页
第三章 湿度的脉动变化应用于气溶胶的吸湿性热力学/动力学研究第42-74页
    3.1 气溶胶的吸湿性的研究意义第42-43页
    3.2 脉动湿度变化的实验装置及方法第43-50页
        3.2.1 真空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第43-44页
        3.2.2 压力方波系统的建立第44-45页
        3.2.3 光谱同步的相对湿度的获得第45-47页
        3.2.4 几种脉动湿度的控制和变化过程第47-48页
        3.2.5 实验样品的制备及表征第48-49页
        3.2.6 方法验证第49-50页
    3.3 MgSO4气溶胶的吸湿性及水的传质动力学研究第50-59页
        3.3.1 研究背景第50-51页
        3.3.2 研究结果与讨论第51-59页
            3.3.2.1 高RH硫酸镁体系水的传质过程第51-52页
            3.3.2.2 凝聚相控制的水的传质过程第52-56页
            3.3.2.3 表面控制的水的传质过程第56-58页
            3.3.2.4 低湿度下的平衡过程第58-59页
    3.4 (NH4)2SO4气溶胶的吸湿性及成核动力学研究第59-65页
        3.4.1 研究背景第59-60页
        3.4.2 研究结果与讨论第60-65页
            3.4.2.1 吸湿性及水的传质过程第60-63页
            3.4.2.2 成核动力学第63-65页
    3.5 本章小结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4页
第四章 半挥发性有机物在溶剂及大气环境中的溶解-分配平衡第74-115页
    4.1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分配平衡的研究意义第74-75页
    4.2 实验装置及方法第75-78页
        4.2.1 气泡柱技术(Bubble Column Technique)第75-77页
        4.2.2 色谱仪(GC-FID)第77页
        4.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DTGS)第77-78页
        4.2.4 实验药品第78页
    4.3 烃类有机物的在纯水中的溶解-分配平衡第78-90页
        4.3.1 研究背景第78-79页
        4.3.2 亨利常数的推导和计算第79-80页
        4.3.3 方法验证第80-82页
        4.3.4 结果与讨论第82-90页
            4.3.4.1 烃类在水中的溶解-分配平衡第82-87页
            4.3.4.2 烃类在实际大气条件下的溶解-分配平衡第87-90页
    4.4 芳樟醇(linalool)在纯水中的溶解-分配平衡第90-94页
        4.4.1 方法验证第91-92页
        4.4.2 结果与讨论第92-94页
    4.5 胺类有机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分配平衡第94-108页
        4.5.1 研究背景第94页
        4.5.2 结果与讨论第94-108页
            4.5.2.1 胺类在水中的溶解-分配平衡第94-100页
            4.5.2.2 环境pH对亨利常数的矫正第100-102页
            4.5.2.3 胺类在盐溶液中的溶解-分配平衡第102-103页
            4.5.2.4 胺类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分配平衡第103-105页
            4.5.2.5 胺类在实际大气条件下的溶解-分配平衡第105-108页
    4.6 本章小结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5页
第五章 不饱和脂肪酸(EA)的臭氧化界面反应动力学第115-136页
    5.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5-116页
    5.2 实验部分第116-118页
        5.2.1 实验装置及方法第116-118页
        5.2.2 实验药品及制备第118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18-130页
        5.3.1 EA的臭氧化反应红外光谱图第118-121页
        5.3.2 反应的速率常数和摄取系数的测定第121-123页
        5.3.3 臭氧浓度对反应动力学的影响第123-125页
        5.3.4 薄膜厚度对反应动力学的影响第125-126页
        5.3.5 温度对反应动力学的影响第126-127页
        5.3.6 相对湿度对反应动力学的影响第127-128页
        5.3.7 EA薄膜反应前后的吸湿性动力学研究第128-130页
    5.4 本章小结第130-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6页
结论第136-13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专利及研究成果清单第138-140页
致谢第140-141页
作者简介第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航天器多目标观测任务调度与规划方法研究
下一篇:反应热压制备网状结构TiBw/Ti60复合材料组织和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