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勘探论文--地震勘探论文

各向异性介质高斯束偏移方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前言第9-16页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第9-11页
        1.1.1 各向异性第9-10页
        1.1.2 偏移成像技术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4-16页
第二章 高斯束基本理论第16-39页
    2.1 引言第16-17页
    2.2 射线追踪基本原理第17-22页
    2.3 各向异性介质射线追踪原理第22-28页
        2.3.1 各向异性介质第22-25页
        2.3.2 各向异性介质射线追踪第25-28页
    2.4 高斯束表达式及其基本性质第28-35页
        2.4.1 高斯束表达式第28-31页
        2.4.2 高斯束基本性质第31-35页
    2.5 基于高斯束积分表征的格林函数第35-38页
    2.6 小节第38-39页
第三章 各向异性高斯束偏移第39-67页
    3.1 引言第39-41页
    3.2 各向异性叠后高斯束偏移第41-45页
        3.2.1 方法原理第41-43页
        3.2.2 模型试算第43-45页
    3.3 各向异性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第45-53页
        3.3.1 方法原理第45-46页
        3.3.2 各向异性洼陷模型第46-49页
        3.3.3 各向异性Hess模型第49-53页
    3.4 各向异性弹性波高斯束偏移第53-64页
        3.4.1 方法原理第54-58页
        3.4.2 各向异性斜层模型第58-62页
        3.4.3 各向异性洼陷模型第62-64页
    3.5 应用实例第64-65页
    3.6 小节第65-67页
第四章 各向异性高斯束偏移影响因素分析第67-78页
    4.1 引言第67页
    4.2 参数场平滑第67-70页
    4.3 各向异性高斯束偏移参数选取第70-75页
        4.3.1 初始束宽第70-72页
        4.3.2 射线参数间隔第72-74页
        4.3.3 束中心的间隔与高斯束窗宽第74-75页
    4.4 不同参数场的影响第75-77页
    4.5 小节第77-78页
结论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5页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85-86页
致谢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密度地震弱信号能量补偿方法研究
下一篇:孤东油田九区馆上段4-6砂层组隔夹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