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绪论 | 第7-8页 |
| 1、秦、汉、唐马形象雕塑概况 | 第8-11页 |
| 1.1 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马形象艺术的发展 | 第8-9页 |
| 1.1.1 秦之前极为少见 | 第8页 |
| 1.1.2 秦、汉、唐时期繁荣发展 | 第8页 |
| 1.1.3 唐之后渐趋衰败 | 第8-9页 |
| 1.2 秦、汉、唐时期马形象雕塑艺术发展的原因 | 第9-10页 |
| 1.2.1 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 第9页 |
| 1.2.2 养马业的兴盛 | 第9-10页 |
| 1.2.3 社会风尚 | 第10页 |
| 1.2.4 丧葬习惯 | 第10页 |
| 1.3 秦、汉、唐马形象雕塑的传承和演变关系 | 第10-11页 |
| 2、秦、汉、唐马形象雕塑的艺术表现 | 第11-22页 |
| 2.1 秦陶马的形象特征及艺术表现 | 第11-12页 |
| 2.1.1 秦陶马的形象特征 | 第11页 |
| 2.1.2 秦陶马造型上的方与圆 | 第11-12页 |
| 2.1.3 秦陶马造型上的线与面 | 第12页 |
| 2.2 影响秦陶马造型以及艺术表现的原因 | 第12-13页 |
| 2.2.1 秦陶马造型以蒙古马为形象参照 | 第12页 |
| 2.2.2 《相马经》的出现和影响 | 第12-13页 |
| 2.2.3 夏、商、周青铜雕塑艺术的发展对秦陶马艺术表现的影响 | 第13页 |
| 2.3 汉代马形象雕塑的艺术表现 | 第13-17页 |
| 2.3.1 就形取势的大型石雕马 | 第13-15页 |
| 2.3.2 凝重、灵动的铜奔马 | 第15页 |
| 2.3.3 汉代马形象雕塑的艺术表现 | 第15-16页 |
| (1) 简练概括的艺术表现手法 | 第15-16页 |
| (2) 线的运用 | 第16页 |
| (3) 造型上的完整性 | 第16页 |
| 2.3.4 汉代马形象雕塑与秦陶马造型的异同 | 第16-17页 |
| 2.4 唐代马形象雕塑的艺术表现 | 第17-22页 |
| 2.4.1 昭陵六骏的艺术表现 | 第17-19页 |
| (1) 写实性 | 第18-19页 |
| (2) 造型的完整性 | 第19页 |
| (3) 意象化表现 | 第19页 |
| (4) 线的运用 | 第19页 |
| 2.4.2 三彩马艺术表现特征以及案例分析 | 第19-20页 |
| 2.4.3 唐代马形象雕塑造型特征以及与秦、汉马造型的关系 | 第20-21页 |
| 2.4.4 丝绸之路对于唐马造型的影响 | 第21-22页 |
| 3、秦、汉、唐马形象雕塑的艺术再现性原则 | 第22-25页 |
| 3.1 中国古代马形象雕塑的写实性 | 第22页 |
| 3.2“以形写神”重视“神似” | 第22-23页 |
| 3.3 意象化的表现 | 第23-25页 |
| 4、对现当代艺术的启示 | 第25-27页 |
| 4.1 现、当代马形象造型艺术的传承性和创新性 | 第25-26页 |
| 4.2 绘画中的“形”“神”“情” | 第26-27页 |
| 结语 | 第27-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