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文化哲学视域下的邓小平人学思想探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导言第12-16页
    (一)选题原因与意义第12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2.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4-16页
        1.研究的基本思路第14页
        2.研究方法第14-16页
第二章 从文化哲学视角考察邓小平人学思想的依据第16-20页
    (一)理论依据:文化与人第16-18页
        1.实践:人的存在方式第16页
        2.文化:实践的机理第16-17页
        3.人:文化的存在第17-18页
    (二)现实依据:文化与社会第18-20页
        1.社会文化转型第18-19页
        2.文化作用的时代凸显第19-20页
第三章 邓小平人学思想寻踪第20-26页
    (一)人学传统的思想滋养第20-23页
        1.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第20-21页
        2.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第21-22页
        3.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第22-23页
    (二)时代场域的人学诉求第23-26页
        1.时代主题转换第23-24页
        2.改革开放的实践第24页
        3.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第24-26页
第四章 邓小平人学思想的要义第26-34页
    (一)逻辑起点:现实的人第26-27页
        1.马克思理论中“现实的人”第26页
        2.邓小平实践中“现实的人”第26-27页
    (二)思想内涵:人民本位第27-30页
        1.人民目的论第27-28页
        2.人民主体论第28-29页
        3.人民价值标准论第29-30页
    (三)实现途径:改造世界第30-32页
        1.改造主观世界第30-31页
        2.改造客观世界第31-32页
    (四)最终目的:人的发展第32-34页
        1.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第32页
        2.“四有”新人第32-34页
第五章 邓小平人学思想的文化维度第34-45页
    (一)回归生活的人学主题第34-36页
        1.作为文化的生活第34-35页
        2.“现实的人”的生活向度第35-36页
    (二)杂糅文化模式的人学回应第36-38页
        1.传统经验主义与现代理性主义第36页
        2.经验、理性互渗的人学思维第36-38页
    (三)殊相文化结构的人学支持第38-42页
        1.物质文化的人学根基第39页
        2.制度文化的人学保证第39-40页
        3.精神文化的人学内核第40-42页
    (四)“主义”之争的人学回答第42-45页
        1.普遍主义与相对主义第42-43页
        2.人学视域中的文化融合第43-45页
第六章 邓小平人学文化观的现实启示第45-48页
    (一)“向文而化”第45-46页
    (二)“为人而文”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作者简历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胶东革命根据地民生建设研究
下一篇:秦、汉、唐马形象雕塑的艺术表现以及对现当代艺术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