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网络数据传输安全防范方法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3-16页 |
1.1.1 内部网络安全现状 | 第13-14页 |
1.1.2 内部网络安全防范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存在的不足 | 第17页 |
1.3 多维动态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第17-18页 |
1.4 研究的对象与贡献 | 第18-19页 |
1.4.1 研究的对象 | 第18-19页 |
1.4.2 研究的贡献 | 第19页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第19-20页 |
第2章 内部网络数据传输安全防范的多维动态模型 | 第20-34页 |
2.1 内部网络安全基本内涵 | 第20-21页 |
2.1.1 内部网络安全概述 | 第20-21页 |
2.1.2 内部网络安全的特点 | 第21页 |
2.2 矩阵理论在内网安全防范方法决策中的探讨 | 第21-23页 |
2.2.1 矩阵理论发展史简介 | 第21-22页 |
2.2.2 现代网络的多元化特性 | 第22-23页 |
2.2.3 矩阵理论是有效途径 | 第23页 |
2.3 内部网络数据传输的多维动态安全因子研究 | 第23-27页 |
2.3.1 安全因子的构成研究 | 第23-24页 |
2.3.2 安全因子的功能研究 | 第24-27页 |
2.4 多维动态内网安全防范因子矩阵研究 | 第27-30页 |
2.4.1 技术层面防范因子矩阵分析 | 第28-29页 |
2.4.2 管理层面防范因子矩阵分析 | 第29-30页 |
2.5 模型的设计与建立研究 | 第30-32页 |
2.5.1 狭义的安全防范模型设计 | 第30-31页 |
2.5.2 拓展的安全防范模型设计 | 第31-32页 |
2.6 内网安全多维动态模型的应用 | 第32-33页 |
2.6.1 内网安全的等级划分 | 第32页 |
2.6.2 多维动态模型的安全判定标准 | 第32页 |
2.6.3 内网安全的管控措施 | 第32-33页 |
2.6.4 模型的运用 | 第33页 |
2.7 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内部网络数据传输的安全防范方法 | 第34-47页 |
3.1 技术层面安全因子的解决方案 | 第34-43页 |
3.1.1 防火墙块解决方案 | 第34-36页 |
3.1.2 入侵检测系统块解决方案 | 第36-38页 |
3.1.3 网络连接设备块解决方案 | 第38-41页 |
3.1.4 运行载体块解决方案 | 第41-42页 |
3.1.5 身份认证块解决方案 | 第42-43页 |
3.2 管理层面安全因子的解决方案 | 第43-45页 |
3.2.1 制度管理块解决方案 | 第43-44页 |
3.2.2 人员管理块解决方案 | 第44页 |
3.2.3 应急处置研究 | 第44-45页 |
3.3 内部网络安全新挑战 | 第45-46页 |
3.3.1 云计算的安全风险 | 第45-46页 |
3.3.2 多维动态安全防范模型的扩展性应对 | 第46页 |
3.4 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安全防范方法的测试与实现 | 第47-63页 |
4.1 某部门的网络架构分析 | 第47-48页 |
4.2 安全风险防范测试操作基本方法 | 第48-52页 |
4.2.1 风险防范评估指标的确定 | 第48页 |
4.2.2 确定评分标准 | 第48-49页 |
4.2.3 专家打分 | 第49-52页 |
4.2.4 生成风险防范矩阵 | 第52页 |
4.3 网络安全风险防范矩阵的生成 | 第52页 |
4.4 网络安全风险防范测试具体实施 | 第52-59页 |
4.4.1 防火墙之应用网关防火墙 | 第52-57页 |
4.4.2 入侵检测风险防范重点 | 第57页 |
4.4.3 网络连接设备风险防范重点 | 第57-58页 |
4.4.4 运行载体风险防范重点 | 第58-59页 |
4.4.5 身份认证风险防范重点 | 第59页 |
4.4.6 管理层面风险防范重点 | 第59页 |
4.5 安全防范措施的实现 | 第59-62页 |
4.5.1 风险防范矩阵呈现 | 第59-61页 |
4.5.2 风险防范实施 | 第61-62页 |
4.6 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