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20页 |
1.1 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概况 | 第9-10页 |
1.2 沙化土壤的修复措施 | 第10-14页 |
1.2.1 物理修复措施 | 第11-12页 |
1.2.2 化学修复措施 | 第12页 |
1.2.3 生物修复措施 | 第12-13页 |
1.2.4 联合修复措施 | 第13-14页 |
1.3 改良剂在土壤修复中的作用机理 | 第14-17页 |
1.3.1 生物炭(BC)在土壤修复中的作用机理 | 第15页 |
1.3.2 有机肥(OF)在土壤修复中的作用机理 | 第15-16页 |
1.3.3 腐殖酸(HA)在土壤修复中的作用机理 | 第16-17页 |
1.4 丛枝菌根(AM)真菌在土壤修复中的作用机理 | 第17-18页 |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8-20页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5.3 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8页 |
2.1 培养基质 | 第20-21页 |
2.2 改良剂选择 | 第21页 |
2.3 供试植物和菌种 | 第21-22页 |
2.4 实验设计 | 第22-23页 |
2.5 样品制备与分析测定 | 第23-27页 |
2.5.1 植物生物量的测定 | 第23页 |
2.5.2 菌根侵染率测定 | 第23-24页 |
2.5.3 植株元素含量测定 | 第24页 |
2.5.4 植物叶片叶绿素的测定 | 第24页 |
2.5.5 土壤pH和电导率EC的测定 | 第24-25页 |
2.5.6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25-26页 |
2.5.7 土壤微团聚体的测定 | 第26页 |
2.5.8 土壤中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测定 | 第26-27页 |
2.6 数据分析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28-51页 |
3.1 接种AM真菌和改良剂对沙化土壤中小果白刺生长的影响 | 第28-36页 |
3.1.1 接种AM真菌和改良剂对小果白刺菌根侵染率的影响 | 第28-30页 |
3.1.2 接种AM真菌和改良剂对小果白刺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 第30页 |
3.1.3 接种AM真菌和改良剂对小果白刺矿质营养元素浓度的影响 | 第30-33页 |
3.1.4 接种AM真菌和改良剂对小果白刺植株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33-35页 |
3.1.5 接种AM真菌和改良剂对小果白刺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 接种AM真菌和改良剂对沙化土壤改良效应的影响 | 第36-46页 |
3.2.1 接种AM真菌和改良剂对土壤pH和电导率EC的影响 | 第36-38页 |
3.2.2 接种AM真菌和改良剂对沙化土壤中全氮、全磷、全钾浓度的影响 | 第38页 |
3.2.3 接种AM真菌和改良剂对沙化土壤中速效N、速效P、速效K浓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4 接种AM真菌和改良剂对沙化土壤中有机碳浓度的影响 | 第39页 |
3.2.5 接种AM真菌和改良剂对沙化土壤中土壤密度、含水量的影响 | 第39-42页 |
3.2.6 接种AM真菌和改良剂对沙化土壤中微团聚体的影响 | 第42-44页 |
3.2.7 接种AM真菌和改良剂对沙化土壤中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44-46页 |
3.3 讨论 | 第46-51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1-53页 |
4.1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51页 |
4.2 主要结论 | 第51页 |
4.3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