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嗜热菌W16利用秸秆水解液混合糖产氢特性及代谢机制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6-38页
    1.1 课题背景第16-17页
        1.1.1 课题来源第16页
        1.1.2 能源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6-17页
    1.2 氢能与生物制氢技术第17-20页
        1.2.1 氢能的优越性及应用第17-18页
        1.2.2 发酵法生物制氢研究进展第18-20页
    1.3 秸秆原料的开发潜力第20-23页
        1.3.1 秸秆原料利用现状第20-21页
        1.3.2 秸秆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第21-23页
    1.4 秸秆水解液混合糖的获取第23-28页
        1.4.1 秸秆原料的预处理第23-26页
        1.4.2 预处理秸秆原料的糖化第26-28页
    1.5 秸秆水解液葡萄糖木糖发酵产氢第28-35页
        1.5.1 秸秆水解液葡萄糖木糖发酵产氢微生物第28-32页
        1.5.2 秸秆水解液葡萄糖木糖发酵产氢工艺第32-35页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5-36页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36-38页
        1.7.1 主要研究内容第36-37页
        1.7.2 技术路线第37-38页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38-53页
    2.1 试验材料第38-41页
        2.1.1 菌种来源第38页
        2.1.2 玉米秸秆第38页
        2.1.3 培养基第38-39页
        2.1.4 仪器与设备第39-40页
        2.1.5 试验装置第40-41页
    2.2 试验方法第41-46页
        2.2.1 玉米秸秆原料的预处理第41页
        2.2.2 预处理后玉米秸秆的酶解糖化第41-43页
        2.2.3 玉米秸秆水解液发酵产氢第43页
        2.2.4 cDNA文库构建及转录组测序第43-46页
    2.3 分析方法第46-53页
        2.3.1 细胞生物量的测定第46-47页
        2.3.2 氢气含量的测定第47页
        2.3.3 可溶性还原糖含量的测定第47页
        2.3.4 液相末端发酵产物的测定第47页
        2.3.5 玉米秸秆原料成分的测定第47-48页
        2.3.6 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活性的测定第48-49页
        2.3.7 蛋白含量的测定第49-50页
        2.3.8 扫描电镜观测第50页
        2.3.9 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分析第50页
        2.3.10 发酵动力学分析第50-51页
        2.3.11 数据分析第51-53页
第3章 嗜热菌W16葡萄糖木糖共利用产氢特性研究第53-78页
    3.1 引言第53-54页
    3.2 菌株W16批式发酵产氢特性研究第54-63页
        3.2.1 菌株W16批式发酵生长特性第54-55页
        3.2.2 菌株W16批式发酵底物消耗特性第55-58页
        3.2.3 菌株W16批式发酵产氢特性第58-60页
        3.2.4 菌株W16混合糖发酵产氢过程拟合第60-63页
    3.3 菌株W16连续发酵产氢特性研究第63-69页
        3.3.1 菌株W16不同碳源连续发酵产氢特性研究第63-66页
        3.3.2 菌株W16不同稀释率下连续发酵产氢特性第66-69页
    3.4 菌株W16补料分批发酵产氢特性研究第69-77页
        3.4.1 菌株W16不同碳源补料分批发酵产氢特性研究第70-72页
        3.4.2 菌株W16不同HRT补料分批发酵产氢特性研究第72-77页
    3.5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4章 嗜热菌W16葡萄糖木糖共利用代谢机制研究第78-94页
    4.1 引言第78页
    4.2 菌株W16不同碳源下测序质量评估第78-82页
        4.2.1 碱基质量评估第78-79页
        4.2.2 与参考基因比对统计第79-81页
        4.2.3 基因覆盖度统计第81-82页
    4.3 菌株W16不同碳源下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第82-88页
        4.3.1 菌株W16在葡萄糖和混合糖组中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第82-86页
        4.3.2 菌株W16在混合糖和木糖组中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第86-88页
        4.3.3 菌株W16在葡萄糖和木糖组中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第88页
    4.4 菌株W16不同碳源下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第88-91页
    4.5 菌株W16不同碳源下KEGG通路分析第91-93页
    4.6 本章小节第93-94页
第5章 嗜热菌W16利用玉米秸秆水解液发酵产氢研究第94-119页
    5.1 引言第94-95页
    5.2 玉米秸秆原料的预处理第95-102页
        5.2.1 不同玉米秸秆预处理方式比较第95-98页
        5.2.2 生物法预处理玉米秸秆第98-102页
    5.3 预处理后玉米秸秆原料的酶解糖化条件优化第102-108页
        5.3.1 响应面法优化酶解糖化条件第102-104页
        5.3.2 二次回归模型的建立及显著性分析第104-105页
        5.3.3 预处理玉米秸秆酶解糖化响应面分析与优化第105-106页
        5.3.4 生物预处理玉米秸秆产糖能力分析第106-108页
    5.4 分步糖化发酵产氢研究第108-112页
        5.4.1 菌株W16利用玉米秸秆水解液批式发酵产氢第108-110页
        5.4.2 菌株W16利用玉米秸秆水解液连续发酵产氢第110页
        5.4.3 菌株W16利用玉米秸秆水解液补料分批方式发酵产氢第110-112页
    5.5 同步糖化发酵产氢研究第112-117页
        5.5.1 底物浓度对同步糖化发酵产氢的影响第112-114页
        5.5.2 酶投加量对同步糖化发酵产氢的影响第114-115页
        5.5.3 p H对同步糖化发酵产氢的影响第115-116页
        5.5.4 生物预处理玉米秸秆最佳条件同步糖化发酵产氢第116-117页
    5.6 不同木质纤维原料发酵产氢能力比较第117-118页
    5.7 本章小结第118-119页
结论第119-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3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38-142页
致谢第142-143页
个人简历第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泥炭藓退化和氮营养环境变化对大兴安岭泥炭地碳循环的影响
下一篇:黑土区连作大豆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