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绪论 | 第12-17页 |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5页 |
| (三)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 一、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7-24页 |
| (一)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 1.乡风文明的内涵 | 第17-18页 |
| 2.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容 | 第18页 |
| (二)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 1.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观 | 第18-19页 |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观 | 第19-20页 |
| 3.乡村建设理论 | 第20-21页 |
| (三)乡风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 第21-24页 |
| 1.乡风文明建设是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障 | 第21-22页 |
| 2.乡风文明建设是维持农村地区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 | 第22页 |
| 3.乡风文明建设是改变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途径 | 第22-24页 |
| 二、河北省乡风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4-36页 |
| (一)河北省乡风文明建设概述 | 第24-27页 |
| 1.河北省乡风文明发展状况 | 第24-25页 |
| 2.河北省乡风文明建设的特点 | 第25-27页 |
| (1)地域特殊 | 第25页 |
| (2)文化载体丰富 | 第25-26页 |
| (3)季节性明显 | 第26-27页 |
| (二)河北省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27-32页 |
| 1.优良“家风”逐渐失色 | 第27-28页 |
| 2.淳朴“民风”被遮蔽 | 第28页 |
| 3.攀比之风盛行 | 第28-29页 |
| 4.“读书无用论”犹存 | 第29-30页 |
| 5.农民文化生活单调 | 第30-32页 |
| (三)河北省乡风文明建设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 | 第32-36页 |
| 1.忽视传统美德的传承 | 第32页 |
| 2.政府机构主导地位缺失 | 第32-33页 |
| 3.文化市场发展相对滞后 | 第33-34页 |
| 4.乡风文明建设专业人才匮乏 | 第34页 |
| 5.乡风文明建设工程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 | 第34-36页 |
| 三、河北省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 | 第36-46页 |
| (一)加快现代化农村建设,夯实乡风文明建设基础 | 第36-37页 |
| 1.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 第36页 |
| 2.多领域推行“城乡结对”,以城带乡促发展 | 第36-37页 |
| (二)明确参与主体角色定位,凝聚乡风文明建设力量 | 第37-39页 |
| 1.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前沿阵地作用 | 第37页 |
| 2.优化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民精神生活 | 第37-38页 |
| 3.鼓励发展农村社会组织 | 第38-39页 |
| (三)发展壮大乡风文明建设人才队伍 | 第39-41页 |
| 1.挖掘农村当地管理人才 | 第39页 |
| 2.培养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人 | 第39-40页 |
| 3.开展成年农民再教育 | 第40-41页 |
| (四)净化农村社会风气,营造文明社会风尚 | 第41-44页 |
|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 第41页 |
| 2.弘扬传统美德,树立先进典范 | 第41-42页 |
| 3.倡导农村文明生活方式 | 第42-43页 |
| 4.惩治歪风恶习 | 第43-44页 |
| (五)建立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 第44-46页 |
| 1.完善制度体系 | 第44页 |
| 2.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 第44-45页 |
| 3.健全考评激励机制 | 第45-46页 |
| 结论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附录 | 第50-55页 |
| 后记 | 第55-5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