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结冷胶生产菌株选育及发酵优化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3页
    1.1 结冷胶概述第11页
    1.2 结冷胶结构第11-12页
    1.3 结冷胶的特性第12-14页
        1.3.1 稳定性第13页
        1.3.2 凝胶性第13页
        1.3.3 假塑性和流变性第13页
        1.3.4 温度滞后性第13-14页
        1.3.5 良好的互配性和互溶性第14页
    1.4 结冷胶的生物合成第14-15页
        1.4.1 结冷胶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及关键基因第15页
        1.4.2 结冷胶合成途径第15页
    1.5 结冷胶发酵第15-20页
        1.5.1 结冷胶发酵菌株选育第15-16页
        1.5.2 结冷胶发酵培养基优化第16-18页
        1.5.3 结冷胶发酵工艺优化第18-19页
        1.5.4 结冷胶合成代谢调控优化第19-20页
    1.6 结冷胶应用第20页
    1.7 立题依据第20-21页
    1.8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第21-23页
        1.8.1 论文研究目的第21页
        1.8.2 论文研究内容第21-23页
第二章 利用傅立叶红外微生物鉴定仪建立菌株高通量筛选方法探索第23-33页
    2.1 引言第23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3-25页
        2.2.1 材料第23-24页
        2.2.2 实验方法第24-25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5-32页
        2.3.1 利福平筛选MIC的确定第25-26页
        2.3.2 利用核糖体工程提高结冷胶产量机理第26页
        2.3.3 利用傅立叶微生物红外鉴定仪筛选高产菌株原理第26-27页
        2.3.4 各类菌株红外扫描谱图比较第27页
        2.3.5 菌株重复性扫描图谱第27-28页
        2.3.6 结冷胶产量对多糖特征峰的影响第28-29页
        2.3.7 高产菌株的获得及摇瓶发酵验证第29-31页
        2.3.8 高产菌株的传代稳定性实验第31-32页
    2.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利用农副产品棉粕发酵产结冷胶及发酵罐放大优化第33-47页
    3.1 引言第33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3-36页
        3.2.1 材料第33-34页
        3.2.2 实验方法第34-3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6-46页
        3.3.1 菌株生长曲线第36页
        3.3.2 不同氮源对发酵产结冷胶产量的影响第36-37页
        3.3.3 不同浓度棉粕作为氮源对发酵影响第37-39页
        3.3.4 不同粒径棉粕对发酵的影响第39-40页
        3.3.5 不同装液量对棉粕发酵产结冷胶的影响第40-41页
        3.3.6 5L机械搅拌罐放大发酵过程工艺研究第41-43页
        3.3.7 原料成本核算第43页
        3.3.8 气升式发酵罐放大发酵过程工艺研究第43-46页
    3.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棉粕发酵高产结冷胶机理分析及结冷胶品质探究第47-63页
    4.1 引言第47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47-51页
        4.2.1 材料第47-48页
        4.2.2 实验方法第48-5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1-61页
        4.3.1 棉粕和豆饼粉氨基酸组分的对比分析第51-53页
        4.3.2 棉粕和豆饼粉元素组分的对比分析第53-55页
        4.3.3 棉酚对棉粕发酵产结冷胶的影响第55页
        4.3.4 氮源利用速率对产胶的影响第55-58页
        4.3.5 红外光谱鉴定棉粕发酵结冷胶样品第58-59页
        4.3.6 高效液相色谱鉴定分子量第59-60页
        4.3.7 结冷胶样品中棉酚含量测定第60页
        4.3.8 结冷胶样品酰基度测定第60-61页
    4.4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第63-65页
    5.1 结论第63-64页
    5.2 建议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3页
附录 1第73-74页
附录 2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生论文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混合粒径褐煤振动流化现象分析与脱水模型建立
下一篇:6-氰基-(3R,5R)-二羟基己酸叔丁酯的全细胞催化工艺研究及年产200吨工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