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风景名胜区保护培育规划技术手段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1. 绪论第8-15页
     ·研究背景第8-10页
     ·研究现状第10-11页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11页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第11-12页
       ·研究内容第11-12页
       ·研究框架第12页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2-15页
       ·课题研究方法第12-13页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第13-15页
2. 文献分析——风景名胜区与国家公园之对比第15-36页
     ·研究对象的选取第15-16页
     ·研究范围及内容第16页
     ·中国风景名胜区(National Park of China)第16-22页
       ·风景名胜区定义第17页
       ·风景资源现状第17页
       ·风景区发展面临的问题第17-18页
       ·规划管理制度第18-21页
       ·经济技术条件第21-22页
       ·法律法规体系第22页
     ·美国国家公园(U.S.National Parks)第22-25页
       ·国家公园的定义第22-23页
       ·风景资源现状第23页
       ·规划管理制度第23-24页
       ·经济技术条件第24-25页
       ·法律法规体系第25页
     ·韩国国立公园(Korea National Park)第25-28页
       ·国立公园定义第26页
       ·风景资源现状第26页
       ·规划管理制度第26-28页
       ·经济技术条件第28页
       ·法律法规体系第28页
     ·中美韩三国综合比较第28-34页
       ·世界自然保护大会(IUCN)保护地分类系统中的分类比较第28-31页
       ·综合对比第31-34页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对我国风景名胜区建设的启示第34页
       ·韩国国立公园体系对我国风景名胜区建设的启示第34-35页
       ·符合中国国情的风景名胜区保护体系第35-36页
3. 风景名胜区保护培育规划体系第36-51页
     ·风景名胜区保护体系第36-37页
     ·中国风景名胜区保育规划概况第37-41页
       ·保护培育规划定义与概念第37-38页
       ·保护培育规划内容第38-39页
       ·保护培育规划的制定第39-41页
     ·国内外保育规划对比研究第41-48页
       ·景源评价模式第41-43页
       ·分区模式第43-45页
       ·分区依据及技术手段第45-47页
       ·监测与反馈机制第47-48页
     ·我国当前保护培育规划体系的不足第48-49页
     ·本章小结第49-51页
4. 保护培育规划技术手段研究第51-69页
     ·保护培育规划的原则第51页
     ·课题研究目标第51页
     ·保护培育规划框架体系更新第51-53页
     ·保护培育规划相关理论与方法第53-67页
       ·重要性分析第53-57页
       ·敏感性分析第57-63页
       ·资源保护等级光谱与保护分区划分第63-65页
       ·管理与反馈机制研究第65-67页
     ·本章小结第67-69页
5. 项目实践——以秦皇岛北戴河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为例第69-89页
     ·秦皇岛北戴河风景名胜区概况第69页
     ·秦皇岛北戴河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培育规划第69-89页
       ·分类保护规划第69-82页
       ·分级保护规划第82-86页
       ·分项保护规划第86-89页
6. 结论与展望第89-91页
     ·课题研究结论第89页
     ·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发展之展望第89-91页
附录一 美国各州名称简表第91-92页
附录二 韩国国立公园一览表第92-93页
附录三 图表目录第93-95页
参考文献第95-97页
个人简介第97-98页
导师简介第98-99页
致谢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传统自然式园林与西方传统规则式园林理水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我国绿色建筑政策的制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