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儒家文化视域下大学生道德自觉培育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1-21页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4页
    二、研究现状第14-17页
    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17-18页
    四、研究方法第18-21页
第一章 道德自觉与大学生道德自觉第21-35页
    第一节 道德自觉的内涵第21-27页
        一、道德的内涵第21-23页
        二、自觉的内涵第23-24页
        三、道德与自觉的关系第24-26页
        四、道德自觉的内涵第26-27页
    第二节 大学生道德自觉的内涵与特征第27-30页
        一、大学生道德自觉的内涵第28页
        二、大学生道德自觉的特征第28-30页
    第三节 培育大学生道德自觉的重要意义第30-35页
        一、培育大学生道德自觉是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需要第31页
        二、培育大学生道德自觉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需要第31-32页
        三、培育大学生道德自觉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第32-33页
        四、培育大学生道德自觉是优化大学校园道德环境的需要第33页
        五、培育大学生道德自觉是加强大学生角色道德建设的需要第33-35页
第二章 儒家文化中道德自觉思想的基本概述第35-51页
    第一节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的道德自觉思想第35-39页
        一、孔子“为仁由己”的道德自觉思想第35-36页
        二、孟子“存心养性”的道德自觉思想第36-37页
        三、荀子“化性起伪”的道德自觉思想第37-38页
        四、朱熹“明理灭欲”的道德自觉思想第38-39页
    第二节 儒家文化中道德自觉思想的理论基础第39-42页
        一、“人性善恶”的双重人性理论第39-40页
        二、“人禽之辨”的道德人类学理论第40-41页
        三、“为仁由己”的主观能动性理论第41-42页
    第三节 儒家文化中道德自觉思想的人格追求第42-45页
        一、人格目标追求:君子、圣人第42-44页
        二、人格境界追求:从心所欲不逾矩第44-45页
    第四节 儒家文化中道德自觉思想的主要实现途径第45-51页
        一、学思相兼第46-47页
        二、行孝知耻第47-48页
        三、笃志积德第48页
        四、躬身力行第48-51页
第三章 当前大学生道德自觉的现状探析第51-65页
    第一节 当前大学生道德自觉存在的问题第51-59页
        一、道德认知较为浅薄第52-55页
        二、道德情感不够理性第55-56页
        三、道德意志不够坚强第56-57页
        四、道德行为知行脱节第57-59页
    第二节 当前大学生道德自觉问题的原因第59-65页
        一、社会的复杂多变第59-60页
        二、高校的德育缺陷第60-61页
        三、家庭的环境影响第61页
        四、个人的内在因素第61-65页
第四章 儒家文化视域下大学生道德自觉的培育途径第65-75页
    第一节 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涵育道德自觉第65-68页
        一、学以立德,增进大学生的道德知识第65-66页
        二、思以明德,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审度第66-68页
    第二节 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激发道德自觉第68-70页
        一、以孝为端,培养大学生的爱人情怀第68-69页
        二、知耻改过,端正大学生的荣辱观念第69-70页
    第三节 锤炼大学生的道德意志,促进道德自觉第70-72页
        一、抗危善道,磨砺大学生的个人意志第70-71页
        二、积善成德,养成大学生的持之以恒第71-72页
    第四节 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实践,体认道德自觉第72-75页
        一、躬行践履,丰富大学生的实践体验第73页
        二、知行合一,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第73-75页
结语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附录第81-85页
致谢第85-8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儒家道德认知方式对当代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下一篇:新乡市校园足球布点学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