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9-17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四、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4-17页 |
第一章 道德认知概述 | 第17-29页 |
第一节 道德认知的概念 | 第17-20页 |
一、认知与道德认知 | 第17-18页 |
二、道德认知的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第二节 道德认知的内容 | 第20-24页 |
一、道德觉识 | 第20-21页 |
二、道德思维 | 第21-22页 |
三、道德评价 | 第22-23页 |
四、道德自知 | 第23-24页 |
第三节 道德认知的作用 | 第24-29页 |
一、道德觉识是道德认知的萌芽 | 第24页 |
二、道德思维是道德认知的审视 | 第24-25页 |
三、道德评价是道德认知的体认 | 第25-26页 |
四、道德自知是道德认知的反思 | 第26-29页 |
第二章 儒家道德认知方式 | 第29-39页 |
第一节 儒家格物致知的认知方式 | 第29-32页 |
一、“格物致知”的内涵 | 第29-30页 |
二、“格物致知”的认知方式 | 第30-32页 |
第二节 儒家推己及人的认知方式 | 第32-34页 |
一、“推己及人”的内涵 | 第32-33页 |
二、“推己及人”的认知方式 | 第33-34页 |
第三节 儒家反求诸己的认知方式 | 第34-39页 |
一、“反求诸己”的内涵 | 第34-35页 |
二、“反求诸己”的认知方式 | 第35-39页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现状分析 | 第39-53页 |
第一节 缺少道德实践的锻炼,知行双向循环缓慢 | 第39-44页 |
第二节 道德判断标准凌乱,对“己”道德评价困难 | 第44-46页 |
第三节 道德反省能力欠缺,道德之知与道德之行产生落差 | 第46-48页 |
第四节 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8-53页 |
一、影响大学生道德认知的个人内部因素 | 第49-50页 |
二、影响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外部环境因素 | 第50-53页 |
第四章 儒家道德认知方式对当代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 第53-63页 |
第一节 “格物致知”对当代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 第53-57页 |
一、倡导身教见于行,引领大学生进行道德实践 | 第53-55页 |
二、畅通知行双向循环,实现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担当 | 第55-57页 |
第二节 “推己及人”对当代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 第57-60页 |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道德精神,提升个体的道德需要 | 第57-58页 |
二、矫正道德判断标准,形成大学生内心深处的道德信念 | 第58-60页 |
第三节 “反求诸己”对当代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 第60-63页 |
一、强化高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引发大学生开展道德反思 | 第60-61页 |
二、平衡道德主体的知行落差,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我反省能力 | 第61-63页 |
结语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