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内外可达性的研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3 相关研究综述小结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2章 研究区、数据资料与研究方法 | 第18-26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8-20页 |
2.1.1 研究区位置与范围 | 第18-19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19页 |
2.1.3 道路体系 | 第19页 |
2.1.4 经济发展 | 第19-20页 |
2.2 数据来源 | 第20页 |
2.3 数据预处理 | 第20-21页 |
2.3.1 道路信息提取 | 第20-21页 |
2.3.2 建设用地解译 | 第21页 |
2.4 主要计算指标与方法 | 第21-26页 |
2.4.1 交通可达性指标 | 第21-22页 |
2.4.2 城市空间扩展指标 | 第22-23页 |
2.4.3 空间分析方法 | 第23-26页 |
第3章 交通网络的演变分析 | 第26-36页 |
3.1 西安市交通网络发展历程 | 第26-27页 |
3.2 最短空间距离的可达性格局演变 | 第27-30页 |
3.3 最短时间距离的可达性格局演变 | 第30-32页 |
3.4 平均时间可达性的区域改善情况 | 第32-36页 |
第4章 城市空间扩展的演变分析 | 第36-44页 |
4.1 城市空间扩展的整体形态特征 | 第36-37页 |
4.2 城市空间扩展的时空特征 | 第37-40页 |
4.2.1 研究区空间扩展的时序特征 | 第37-39页 |
4.2.2 研究区各街道扩展的空间差异 | 第39-40页 |
4.3 各街道扩展的空间关联格局特征 | 第40-44页 |
4.3.1 扩散型 | 第40-41页 |
4.3.2 极化型 | 第41页 |
4.3.3 落后型 | 第41页 |
4.3.4 低谷型 | 第41-44页 |
第5章 交通可达性与建设用地扩展的空间耦合 | 第44-55页 |
5.1 城市建设用地的时间可达性格局特征 | 第44-49页 |
5.1.1 时间可达性扩散结果 | 第44-45页 |
5.1.2 建设用地的可达性格局演变特征 | 第45-47页 |
5.1.3 时间可达性与建设用地空间扩展的耦合关系 | 第47-49页 |
5.2 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可达性格局特征 | 第49-52页 |
5.2.1 空间可达性与建设用地空间扩展的耦合关系 | 第49-51页 |
5.2.2 空间可达性与扩展关联格局的相关性 | 第51-52页 |
5.3 交通可达性对城市扩展的影响 | 第52-55页 |
第6章 各级交通路线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作用效应 | 第55-61页 |
6.1 区内路网 | 第56-58页 |
6.1.1 轨道交通效应 | 第56-57页 |
6.1.2 快速路效应 | 第57-58页 |
6.1.3 主干道效应 | 第58页 |
6.2 区外路网 | 第58-61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6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61-63页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63页 |
7.3 不足与展望 | 第63-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