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公安工作论文--治安工作论文--公共秩序管理论文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个人信息保护--基于“被遗忘权”的视角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2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3-15页
        一、研究背景第13-14页
        二、研究意义第14-15页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第15-21页
        一、概念界定第15-18页
        二、文献综述第18-21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设计第21-22页
第二章 “被遗忘权”的产生与发展第22-27页
    第一节 “被遗忘权”概念的提出第22-23页
    第二节 “被遗忘权”的发展阶段第23-25页
        一、隐形发展阶段:2009.9—2012.1第23页
        二、初步发展阶段:2012.1—2013.10第23-24页
        三、妥协发展阶段:2013.10—2014.5第24页
        四、正式发展阶段:2014.6—至今第24-25页
    第三节 “被遗忘权”的应用领域第25-27页
        一、经济领域第25页
        二、社交领域第25-26页
        三、特殊领域第26-27页
第三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缺失第27-40页
    第一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个人信息保护缺失的类型第27-31页
        一、单边模式下的个人信息保护缺失第28-30页
        二、双边模式下的个人信息保护缺失第30-31页
    第二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个人信息滥用的表现形式第31-33页
        一、多方信息组接拼图第31-32页
        二、节点信息细节放大第32页
        三、隐私公开化第32-33页
        四、正式信息文本与虚假信息文本结合第33页
    第三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个人信息保护缺失的原因第33-36页
        一、社会层面: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丛生第33-34页
        二、技术层面:数字技术的尴尬困境第34页
        三、心理层面:利益驱动和群体无意识的结合第34-35页
        四、法律层面:法律条文缺失和体制监管不足第35-36页
    第四节 “被遗忘权”运用于网络群体性事件中个人信息保护的必要性第36-37页
        一、有助于突破网络群体性事件中个人信息保护的技术困境第36页
        二、有助于构建网络群体性事件中个人信息言论的理性场域第36-37页
        三、有助于明确网络群体性事件中个人信息处理的自决权利第37页
        四、有助于弥补网络群体性事件中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短板第37页
    第五节 “被遗忘权”运用于网络群体性事件个人信息保护的限制条件第37-40页
        一、“被遗忘权”运用于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分类限制条件第38页
        二、“被遗忘权”运用于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传播进程限制条件第38-40页
第四章 “被遗忘权”运用于网络群体性事件中个人信息保护的理论依据第40-46页
    第一节 法理依据第40-41页
        一、隐私权为“被遗忘权”的提出奠定理论基础第40页
        二、数据自决权为“被遗忘权”的实施提供理论方向第40-41页
    第二节 传播学依据第41-44页
        一、“把关人”机制下的传播伦理第41-42页
        二、大众传播对社会协调功能的诉求第42-43页
        三、群体极化下的个人反论权保障第43-44页
    第三节 社会学依据第44-46页
        一、风险社会理论下的社会风险规避第44页
        二、超级全景监狱视角下的现代人权观第44-46页
第五章 “被遗忘权”运用于网络群体性事件中个人信息保护的现实路径第46-52页
    第一节 以统分式立法地域为代表的个人信息保护实践第46-47页
        一、基于统一原则的个人信息保护第46-47页
        二、基于强化监管的个人信息保护第47页
    第二节 以部门式立法地域为代表的个人信息保护实践第47-48页
        一、针对特殊人群的个人信息保护第47-48页
        二、针对有限干预的个人信息保护第48页
    第三节 以结合式立法地域为代表的个人信息保护实践第48-49页
        一、采取统一规范的个人信息保护第48-49页
        二、补充特殊条款的个人信息保护第49页
    第四节 我国实行“被遗忘权”的可行性论证第49-52页
        一、我国法律为“被遗忘权”留下空间第49-50页
        二、“被遗忘权”适用于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可行性第50-52页
结语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建设研究
下一篇: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