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课题的提出 | 第11-32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胶束 | 第11-17页 |
1.2.1 聚合物胶束的组成和结构 | 第12-13页 |
1.2.2 胶束进行载药 | 第13-14页 |
1.2.3 制备载药胶束的不同方法 | 第14-15页 |
1.2.4 胶束的响应性 | 第15-17页 |
1.3 近红外荧光染料 | 第17-25页 |
1.3.1 常见荧光染料 | 第18-19页 |
1.3.2 荧光在生物中的应用 | 第19-23页 |
1.3.3 在体内的荧光成像 | 第23-25页 |
1.4 RAFT聚合 | 第25-31页 |
1.4.1 RAFT聚合的由来 | 第25-26页 |
1.4.2 RAFT聚合机理 | 第26-27页 |
1.4.3 RAFT试剂的选择 | 第27-29页 |
1.4.4 RAFT聚合单体的选择 | 第29页 |
1.4.5 RAFT聚合方法 | 第29-30页 |
1.4.6 RAFT聚合的优缺点 | 第30-31页 |
1.5 课题的提出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2-42页 |
2.1 原料及试剂 | 第32-35页 |
2.2 实验内容 | 第35-40页 |
2.2.1 合成疏水性单体DBAM | 第35页 |
2.2.2 合成近红外荧光染料单体NFM | 第35-36页 |
2.2.3 合成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PEGMA-b-P(DBAM-co-NFM) | 第36-38页 |
2.2.4 制备空白胶束和载药胶束 | 第38页 |
2.2.5 测试胶束的粒径和形貌 | 第38页 |
2.2.6 载药胶束的体外释放性能研究 | 第38-39页 |
2.2.7 单线态氧的测试 | 第39页 |
2.2.8 体外细胞毒性测试 | 第39页 |
2.2.9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 第39-40页 |
2.2.10 体内荧光成像 | 第40页 |
2.3 测试与表征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实时观测药物在体内的传递:通过近红外荧光染料单体与pH-响应的胶束结合 | 第42-60页 |
3.1 引言 | 第42-44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4-59页 |
3.2.1 合成近红外荧光单体NFM和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PEGMA-b-P(DBAM-co-NFM) | 第44-49页 |
3.2.2 两亲性胶束的制备与测定 | 第49-50页 |
3.2.3 胶束的光学性质的测定 | 第50-52页 |
3.2.4 阿霉素DOX的装载与释放 | 第52-53页 |
3.2.5 细胞培养及体外毒性测试 | 第53-55页 |
3.2.6 单线态氧的测量 | 第55页 |
3.2.7 细胞的共聚焦激光显微镜测试 | 第55-58页 |
3.2.8 小鼠体内荧光成像测试 | 第58-59页 |
3.3 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pH敏感三嵌段共聚物组成的纳米载药结构 | 第60-68页 |
4.1 引言 | 第60-62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62-67页 |
4.2.1 三嵌段共聚物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62-63页 |
4.2.2 合成表面氨化的纳米粒子 | 第63-64页 |
4.2.3 合成小尺寸的纳米粒子 | 第64-67页 |
4.2.4 将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表面氨化 | 第6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68-70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68页 |
5.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68-69页 |
5.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4页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应表 | 第84-86页 |
在读期间成果目录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