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含水期井网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8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井网适应性评价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2 流线数值模拟及应用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基本路线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特高含水期油藏流场量化表征 | 第18-37页 |
2.1 特高含水期油藏流体势 | 第18-23页 |
2.1.1 流体势的定义 | 第18页 |
2.1.2 流体势的推导 | 第18-20页 |
2.1.3 流体势的计算 | 第20-23页 |
2.2 特高含水期油藏流场强度 | 第23-36页 |
2.2.1 油藏流场强度的定义 | 第23页 |
2.2.2 油藏流场强度参数的筛选 | 第23-27页 |
2.2.3 油藏流场强度的定量表征 | 第27-28页 |
2.2.4 油藏流场强度的计算 | 第28-3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基于流线分布的井网评价方法 | 第37-58页 |
3.1 基于流线分布的剩余储量控制程度 | 第37-51页 |
3.1.1 流线剩余储量控制程度的提出 | 第37-38页 |
3.1.2 流线剩余储量控制程度的求解思路 | 第38-39页 |
3.1.3 油水两相渗流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3.1.4 压力场的求解 | 第40-43页 |
3.1.5 数值处理方法 | 第43-44页 |
3.1.6 真实流动速度场的建立 | 第44页 |
3.1.7 流线轨迹的追踪 | 第44-47页 |
3.1.8 流线体积流量的分配 | 第47-48页 |
3.1.9 流线剩余储量控制程度的计算公式 | 第48页 |
3.1.10 流线剩余储量控制程度的计算 | 第48-51页 |
3.2 基于流线分布的驱油潜力 | 第51-56页 |
3.2.1 过水倍数与含水饱和度关系的确定 | 第52-54页 |
3.2.2 驱油潜力的表征 | 第54页 |
3.2.3 驱油潜力的计算 | 第54-5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矿场实例应用 | 第58-70页 |
4.1 研究区域模型概况 | 第58-61页 |
4.1.1 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58-59页 |
4.1.2 流体模型 | 第59页 |
4.1.3 生产状况 | 第59-61页 |
4.2 注水量比值的优化 | 第61-65页 |
4.3 加密井井位的优化 | 第65-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