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乡村治理的法治化研究--以S镇M村为例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导论第14-26页
    1.1 选题背景第14页
    1.2 选题意义第14-15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5-20页
        1.3.1 国内研究综述第15-18页
        1.3.2 国外研究综述第18-20页
    1.4 核心概念第20-22页
        1.4.1 治理第20-21页
        1.4.2 乡村治理第21-22页
        1.4.3 乡村治理的法治化第22页
    1.5 理论基础第22-24页
        1.5.1 治理理论第22-23页
        1.5.2 乡村治理理论第23-24页
        1.5.3 法治理论第24页
    1.6 研究方法与思路第24-26页
第二章 乡村治理方式的变迁第26-29页
    2.1 传统乡村治理的“礼”治第26-27页
    2.2 当代乡村治理的”管“治第27-28页
    2.3 现代乡村治理的“法“治第28-29页
第三章 乡村治理走向法治化的必然性第29-32页
    3.1 法治能够凝聚乡村社会共识第29页
    3.2 法治化的乡村治理能够维护农民权益第29-30页
    3.3 法治的思维与方式更助于乡村发展第30页
    3.4 稳定乡村秩序需要法治化第30-32页
第四章 法治不彰在乡村治理中的表现---以S镇M村为例第32-36页
    4.1 走进S镇M村第32页
    4.2 以假乱真充斥乡村流通市场第32-33页
    4.3“四项民主”未能发挥作用第33-36页
        4.3.1 民主选举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的行为第33-34页
        4.3.2 民主决策过程中存在违法违规现象第34页
        4.3.3 民主管理制度难以真正贯彻第34页
        4.3.4 民主监督制度沦为形式第34-36页
第五章 乡村治理的法治化阻碍因素分析第36-42页
    5.1 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第36页
    5.2 乡村社会法治体制薄弱,乡镇政府和村委会权责不清晰第36-37页
    5.3 乡村法律主体的法律情感不强第37-39页
        5.3.1 农民法律素养不足,运用法律不热情第37-38页
        5.3.2 村干部年龄偏大,缺乏专业的法律知识第38-39页
    5.4 农民利益表达机制不通畅第39-40页
    5.5 乡村治理的“人治”惯性影响第40页
    5.6 乡村社会法治基础薄弱,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第40-42页
第六章 促进乡村治理走向法治化的主要路径第42-47页
    6.1 提升“四项民主”的法治化水平第42-43页
        6.1.1 提升民主选举的法治化水平,使村民选举真正代表村民意愿第42页
        6.1.2 推进民主决策的法治化,使村级决策真正符合村民利益第42-43页
        6.1.3 推进民主管理法治化,使村级管理有效保障村民权益第43页
        6.1.4 依法规范民主监督主体第43页
    6.2 深入法治体制的改革,理顺乡镇政府与乡村自治组织的职权范围第43-44页
    6.3 加强培育法治主体,大力开展普法宣传第44-45页
    6.4 改革与完善村民利益表达机制第45页
    6.5 摒弃人治治理方式,以法治为主第45页
    6.6 加强法治基础建设,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第45-47页
结语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致谢第51-52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52-53页
调查问卷第53-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石峰区集体土地征收拆迁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