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5-16页 |
前言 | 第16-19页 |
一、苓桂术甘汤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纤维化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in vivo) | 第19-33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19-20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19页 |
1.2 药物 | 第19页 |
1.3 试剂 | 第19页 |
1.4 仪器 | 第19-2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0-25页 |
2.1 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模型复制 | 第20页 |
2.2 动物分组和处理 | 第20-21页 |
2.3 动物一般状态观察 | 第21页 |
2.4 HE染色法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21页 |
2.5 Masson染色法检测心肌组织中胶原纤维变化 | 第21页 |
2.6 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 和IL-6 的含量 | 第21-22页 |
2.7 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NF-κBp65、IKK-β、IκB-α 和p-IκBα 的蛋白表达 | 第22-25页 |
2.7.1 心肌组织蛋白提取 | 第22页 |
2.7.2 心肌组织磷酸化蛋白提取 | 第22-23页 |
2.7.3 蛋白浓度测定(BCA法) | 第23页 |
2.7.4 Western blot | 第23-25页 |
2.8 统计学处理 | 第25页 |
3.实验结果 | 第25-33页 |
3.1 对大鼠一般状态观察 | 第25页 |
3.2 苓桂术甘汤对AMI后心室重构模型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第25-27页 |
3.3 苓桂术甘汤对AMI后心室重构模型大鼠心肌组织胶原纤维变化的影响 | 第27-28页 |
3.4 苓桂术甘汤对AMI后心室重构模型大鼠血清TNF-α、IL-1β 和IL-6 含量的影响 | 第28-30页 |
3.4.1 对TNF-α 和IL-1β 含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3.4.2 对IL-6 含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3.5 苓桂术甘汤对AMI后 心室重构模型大鼠心肌组织IKK/I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30-33页 |
3.5.1 对NF-κBp65、IKK-β 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30-31页 |
3.5.2 对IκB-α 和p-IκBα 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31-33页 |
二、苓桂术甘汤含药血清对乳鼠原代心肌细胞IKK/IκB/NF-κB信号通路和TNF-α、IL-6、IL-1β 表达的影响(in vitro) | 第33-48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33-34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33页 |
1.2 药物 | 第33页 |
1.3 试剂 | 第33页 |
1.4 仪器 | 第33-3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4-38页 |
2.1 苓桂术甘汤含药血清制备 | 第34页 |
2.2 乳鼠原代心肌细胞分离培养 | 第34-35页 |
2.3 乳鼠原代心肌细胞鉴定及活性检测 | 第35页 |
2.4 乳鼠原代心肌细胞分组和处理 | 第35-36页 |
2.5 ELISA法检测心肌细胞TNF-α、IL-6 和IL-1β 的含量 | 第36页 |
2.6 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细胞NF-κBp65、IKK-β、IκB-α和p-IκBα 的表达 | 第36-37页 |
2.6.1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 第36页 |
2.6.2 细胞磷酸化蛋白的提取 | 第36-37页 |
2.6.3 细胞核蛋白的提取 | 第37页 |
2.6.4 Western blot | 第37页 |
2.7 统计学处理 | 第37-38页 |
3.实验结果 | 第38-48页 |
3.1 乳鼠原代心肌细胞形态及生长状态的观察 | 第38页 |
3.2 乳鼠原代心肌细胞的鉴定结果 | 第38-39页 |
3.3 LGZGD含药血清对LPS诱导的心肌细胞TNF-α、IL-6 和IL-1β 含量的影响 | 第39-42页 |
3.3.1 对LPS诱导的心肌细胞中TNF-α 含量的影响 | 第39-41页 |
3.3.2 对LPS诱导的心肌细胞中IL-6 和IL-1β 含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 LGZGD含 药血清对LPS诱 导的心肌细胞中IKK/I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42-48页 |
3.4.1 对LPS诱导的心肌细胞中NF-κBp65、IKK-β 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42-44页 |
3.4.2 对LPS诱导的心肌细胞中IκB-α 和p-IκBα 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3 对LPS诱导的心肌细胞中NF-κB转位入核的影响 | 第45-48页 |
三、讨论 | 第48-54页 |
四、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综述 | 第6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个人简介 | 第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4页 |
参与课题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