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增长极的相关理论 | 第11-13页 |
1.3 增长极理论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 第13-16页 |
1.3.1 增长极效应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3.2 增长极培育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1.3.3 增长极研究方法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16-18页 |
2 构建京津冀新增长极的必要性 | 第18-30页 |
2.1 京津冀整体发展水平较差 | 第18-19页 |
2.2 京津冀区域发展不平衡 | 第19-25页 |
2.2.1 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 第19-21页 |
2.2.2 居民生活水平分析 | 第21-23页 |
2.2.3 产业结构分布特征 | 第23-24页 |
2.2.4 科技创新能力现状 | 第24-25页 |
2.3 京津冀区域不均衡发展的平面结构现状分析 | 第25-30页 |
2.3.1 以北京东城区为测算中心 | 第25-27页 |
2.3.2 以石家庄桥西区为测算中心 | 第27-30页 |
3 基于ESDA的区域新增长极选择研究 | 第30-39页 |
3.1 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 | 第30-32页 |
3.2 探索性数据的实证分析 | 第32-37页 |
3.2.1 数据的选取 | 第32页 |
3.2.2 箱型图分析 | 第32-34页 |
3.2.3 全局自相关分析 | 第34-36页 |
3.2.4 局部自相关分析 | 第36-37页 |
3.3 实证分析小结 | 第37-39页 |
4 基于CSDA的区域新增长极选择研究 | 第39-50页 |
4.1 CSDA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4.2 数据的选取 | 第40页 |
4.3 模型的选取 | 第40-41页 |
4.4 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4.5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2-47页 |
4.5.1 空间固定效应模型 | 第42-44页 |
4.5.2 时间固定效应模型 | 第44-45页 |
4.5.3 双向固定效应模型 | 第45-47页 |
4.6 实证分析小结 | 第47-48页 |
4.7 增长极的选择 | 第48-50页 |
5 构建石家庄成为增长极的条件分析 | 第50-54页 |
5.1 确定增长极需要考虑的因素 | 第50-51页 |
5.2 石家庄成为京津冀区域新增长极的优势 | 第51-54页 |
5.2.1 区位优势 | 第51页 |
5.2.2 经济优势 | 第51页 |
5.2.3 产业优势 | 第51-52页 |
5.2.4 科技创新优势 | 第52-54页 |
6 构建石家庄成为增长极的措施 | 第54-58页 |
6.1 坚持转型发展,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 第54-55页 |
6.2 优化区域产业空间布局 | 第55页 |
6.3 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 第55-56页 |
6.4 促进区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平衡地区间财政收入差距 | 第56页 |
6.5 借力京津协同创新,推动科技创新 | 第56-57页 |
6.6 大力培养和聚集创新创业人才 | 第57页 |
6.7 加速正定新区建设,加快高新区提档升级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