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的缘起 | 第12-13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5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1.2.2.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2.2.2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 论文主要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18-20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 第20-26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0-21页 |
2.1.1 农民工的概念 | 第20-21页 |
2.1.2 社会保障的内涵 | 第21页 |
2.2 保护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理论依据 | 第21-26页 |
2.2.1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 | 第21-23页 |
2.2.2 西方劳动力转移理论 | 第23页 |
2.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23-24页 |
2.2.4 政府职能理论 | 第24-26页 |
第3章 莱芜市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保护现状 | 第26-31页 |
3.1 莱芜市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方面的相关政策 | 第26-29页 |
3.1.1 社会保险方面政策 | 第26-28页 |
3.1.2 社会福利方面政策 | 第28-29页 |
3.1.3 社会救助方面政策 | 第29页 |
3.2 莱芜市农民工问卷调查分析 | 第29-31页 |
3.2.1 问卷调查的目的与方法 | 第29页 |
3.2.2 莱芜市被访问农民工有关情况分析 | 第29-31页 |
第4章 莱芜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1-42页 |
4.1 农民工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不完善 | 第31-35页 |
4.1.1 缺乏农民工社会保障的专项法规 | 第31页 |
4.1.2 协调劳动关系的相关法律条例存在缺陷 | 第31-32页 |
4.1.3 现有的社会保险政策不完善 | 第32-35页 |
4.2 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执行不到位 | 第35-37页 |
4.2.1 法规政策宣传不到位 | 第35-36页 |
4.2.2 执法力度和独立性不强 | 第36页 |
4.2.3 机构人员配备及服务水平不足 | 第36-37页 |
4.3 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实施的外部环境不利 | 第37-42页 |
4.3.1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限 | 第37-38页 |
4.3.2 户籍制度改革不彻底 | 第38页 |
4.3.3 企业缺少保护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内因和外部动力 | 第38-39页 |
4.3.4 地方政府一定程度上的保护主义 | 第39-40页 |
4.3.5 农民工社会组织发挥作用有限 | 第40页 |
4.3.6 农民工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 第40-42页 |
第5章 维护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对策研究 | 第42-49页 |
5.1 完善法律政策是保护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制度基础 | 第42-44页 |
5.1.1 建立针对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险法规 | 第42页 |
5.1.2 完善协调农民工劳动关系的相关法律 | 第42-43页 |
5.1.3 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体系 | 第43-44页 |
5.2 强化政府职能增强执行力 | 第44-46页 |
5.2.1 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引导 | 第44-45页 |
5.2.2 加大执法监察力度 | 第45-46页 |
5.2.3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 第46页 |
5.3 构建维护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良好外部环境 | 第46-49页 |
5.3.1 加大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 | 第46-47页 |
5.3.2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 第47页 |
5.3.3 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 | 第47-48页 |
5.3.4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 第48页 |
5.3.5 增强农民工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 第48-49页 |
结束语 | 第49-50页 |
农民工调查问卷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