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9页 |
1.1 金属离子对多肽自组装的影响 | 第13-29页 |
1.1.1 金属离子对淀粉样多肽自组装的影响 | 第13-19页 |
1.1.2 仿胶原蛋白多肽在金属离子调控下的组装 | 第19-24页 |
1.1.3 其他蛋白或多肽在金属离子存在时的组装 | 第24-29页 |
1.2 多肽或蛋白-金属离子复合功能结构 | 第29-34页 |
1.3 多肽调控无机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应用 | 第34-36页 |
1.4 应用前景展望 | 第36页 |
1.5 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39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9-48页 |
2.1 实验仪器 | 第39-40页 |
2.2 实验试剂耗材 | 第40-41页 |
2.3 目标多肽分子的合成 | 第41-42页 |
2.4 pH滴定 | 第42页 |
2.5 多肽二级结构表征 | 第42-44页 |
2.5.1 圆二色光谱(CD)表征 | 第42-43页 |
2.5.2 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表征 | 第43-44页 |
2.6 多肽与金属离子配位结构的表征 | 第44-45页 |
2.6.1 可见光区-圆二色光谱(Vis-CD)实验 | 第44页 |
2.6.2 紫外-可见光谱(UV-Vis)实验 | 第44页 |
2.6.3 核磁共振波谱(NMR)实验 | 第44-45页 |
2.6.4 等温滴定量热实验 | 第45页 |
2.7 溶液中多肽聚集形貌的研究 | 第45页 |
2.7.1 原子力显微镜实验(AFM) | 第45页 |
2.7.2 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TEM) | 第45页 |
2.8 硫化铜的合成及其结构和光热性能表征 | 第45-46页 |
2.8.1 硫化铜纳米结构的合成 | 第45-46页 |
2.8.2 硫化铜的光热性能测试 | 第46页 |
2.9 多肽调控的氧化亚铜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光催化性能表征 | 第46-48页 |
2.9.1 氧化亚铜纳米材料的合成 | 第46页 |
2.9.2 氧化亚铜纳米颗粒的电子显微表征 | 第46页 |
2.9.3 氧化亚铜的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 | 第46-47页 |
2.9.4 氧化亚铜的傅里叶变换红外表征 | 第47页 |
2.9.5 氧化亚铜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47-48页 |
第三章 发卡肽CBHH在铜离子调节下的组装 | 第48-64页 |
3.1 引言 | 第48-49页 |
3.2 发卡肽CBHH在铜离子调节下的组装行为研究 | 第49-63页 |
3.2.1 多肽的纯度分析 | 第49-51页 |
3.2.2 铜离子调节的多肽CBHH组装行为研究 | 第51-61页 |
3.2.3 利用多肽纤维聚集体合成硫化铜纳米线的研究 | 第61-63页 |
3.3 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组氨酸位置对发卡肽在铜离子调节下组装行为的影响 | 第64-89页 |
4.1 引言 | 第64-65页 |
4.2 组氨酸位置对发卡肽的组装行为的影响 | 第65-87页 |
4.2.1 多肽的纯度分析 | 第65-69页 |
4.2.2 组氨酸位置对多肽在铜离子调节下组装行为的影响 | 第69-82页 |
4.2.3 离子强度对溶液中发卡肽组装的影响 | 第82-87页 |
4.3 小结 | 第87-89页 |
第五章 多肽对氧化亚铜纳米颗粒生长的影响 | 第89-107页 |
5.1 引言 | 第89-90页 |
5.2 多肽调控合成氧化亚铜纳米结构的研究 | 第90-106页 |
5.2.1 多肽的纯度分析 | 第90-93页 |
5.2.2 多肽调控氧化亚铜纳米颗粒生长的研究 | 第93-105页 |
5.2.3 多肽调控合成的氧化亚铜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105-106页 |
5.3 小结 | 第106-107页 |
结论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7页 |
附录 | 第127-12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8-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作者简介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