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我国配电网与西方发达存在差距 | 第9页 |
1.2 我国配电网存在的种种问题 | 第9-10页 |
1.2.1 配电网发展仍然滞后 | 第9页 |
1.2.2 电网结构薄弱 | 第9页 |
1.2.3 配电网基础数据差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降低线损的方法 | 第10-13页 |
1.3.1 通过提升电压等级降低线损 | 第10-11页 |
1.3.2 通过合理规划线路结构,缩小供电半径降低线损 | 第11-12页 |
1.3.3 国外发展经验 | 第12-13页 |
1.3.4 国内历史经验 | 第13页 |
1.4 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13-14页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广东电网梅州兴宁供电局配电网线损数据分析 | 第15-30页 |
2.1 兴宁市县级电网数据 | 第15-16页 |
2.1.1 兴宁市基本情况 | 第15页 |
2.1.2 兴宁市的供电现状 | 第15-16页 |
2.2 线损数据 | 第16-21页 |
2.3 无功电量问题 | 第21-25页 |
2.4 传统解决方法 | 第25-29页 |
2.4.1 主线化整为零 | 第25-27页 |
2.4.2 减少单位长度的线损 | 第27页 |
2.4.3 新建变电站 | 第27-28页 |
2.4.4 进行低压台区改造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20kV节点放射直供配网结合末端线路降压 10kV结构 | 第30-41页 |
3.1 新配网结构描述 | 第30页 |
3.2 新配网结构实现过程 | 第30-40页 |
3.2.1 整理设备 | 第30-31页 |
3.2.2 合理设置节点 | 第31页 |
3.2.3 线路整改 | 第31页 |
3.2.4 初步节点连接 | 第31-32页 |
3.2.5 二次节点的连接 | 第32-33页 |
3.2.6 辅助线路 | 第33-34页 |
3.2.7 整体优化 | 第34-38页 |
3.2.8 运筹学布局 | 第38-4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新配网结构自动化 | 第41-43页 |
4.1 可靠性 | 第41页 |
4.2 建立SCADA功能 | 第41-42页 |
4.3 诊断、隔离和自动恢复 | 第42页 |
4.4 诊断、隔离和自动恢复 | 第42页 |
4.5 综合管理 | 第4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附录 | 第48-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件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