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非调质钢的氢脆敏感性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2-30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非调质钢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3-21页 |
1.2.1 非调质钢的定义与分类 | 第13-16页 |
1.2.2 非调质钢的技术研发现状 | 第16-20页 |
1.2.3 非调质钢的国内外应用概况 | 第20-21页 |
1.3 高强钢中相关氢脆机理研究 | 第21-26页 |
1.3.1 氢脆基本概念与特征 | 第21-22页 |
1.3.2 钢中氢的存在形式 | 第22页 |
1.3.3 氢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22-23页 |
1.3.4 氢脆的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1.3.5 氢脆机理 | 第24-25页 |
1.3.6 氢脆敏感性实验室评价方法 | 第25-26页 |
1.4 不同组织结构钢铁材料的氢脆现象及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1.4.1 珠光体钢的氢脆 | 第26-27页 |
1.4.2 贝氏体钢的氢脆 | 第27页 |
1.4.3 马氏体钢的氢脆 | 第27-28页 |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28-30页 |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30-3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1-36页 |
2.2.1 显微组织观察与分析 | 第31页 |
2.2.2 常规力学性能实验 | 第31-32页 |
2.2.3慢应变速率拉伸(SSRT)实验 | 第32-33页 |
2.2.4电化学充氢实验 | 第33页 |
2.2.5 氢热分析(TDS)实验 | 第33页 |
2.2.6 热膨胀实验 | 第33-34页 |
2.2.7 残余奥氏体含量测定 | 第34页 |
2.2.8 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分析 | 第34-36页 |
3 微合金化贝氏体型非调质钢的锻后回火行为 | 第36-52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36-37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37-47页 |
3.3.1 CCT曲线和锻态下的微观组织特征 | 第37-41页 |
3.3.2 回火后的微观组织形貌 | 第41-43页 |
3.3.3 力学性能 | 第43-44页 |
3.3.4 冲击断口特征 | 第44-47页 |
3.4 讨论 | 第47-50页 |
3.4.1 锻态下的力学性能 | 第47页 |
3.4.2 不同回火温度下力学性能的变化 | 第47-48页 |
3.4.3 EBSD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3.4.4 锻态贝氏体钢与Q&T处理钢的比较 | 第50页 |
3.5 本章结论 | 第50-52页 |
4 微合金化贝氏体型非调质钢的氢脆敏感性研究 | 第52-66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52-53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53-62页 |
4.3.1 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特征 | 第53-56页 |
4.3.2 氢吸收特征 | 第56-57页 |
4.3.3氢脆敏感性 | 第57-58页 |
4.3.4 氢脆断裂断口分析 | 第58-62页 |
4.4 讨论 | 第62-63页 |
4.5 本章结论 | 第63-66页 |
5 钒微合金化中碳非调质钢的氢脆敏感性研究 | 第66-84页 |
5.1 引言 | 第66页 |
5.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66-67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67-79页 |
5.3.1 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特征 | 第67-72页 |
5.3.2 氢脆敏感性 | 第72-74页 |
5.3.3 氢脆断裂断口分析 | 第74-79页 |
5.4 讨论 | 第79-81页 |
5.4.1 钒对氢吸附行为的影响 | 第79-80页 |
5.4.2 钒对氢脆行为的影响 | 第80-81页 |
5.5 本章结论 | 第81-84页 |
6 结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索引 | 第92-94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4-9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