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5-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 光传输网保护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1 高速铁路光传送网路由保护算法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2.2 高速铁路光传送网P-Cycle保护算法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8-21页 |
2 铁路光传送网的拓扑结构与组网分析 | 第21-35页 |
2.1 铁路光传送网络拓扑结构 | 第22-25页 |
2.1.1 OTN链型拓扑结构 | 第22-23页 |
2.1.2 OTN星型拓扑结构 | 第23页 |
2.1.3 OTN环型拓扑结构 | 第23-24页 |
2.1.4 OTN网状拓扑结构 | 第24-25页 |
2.2 铁路光传送网组网架构 | 第25-32页 |
2.2.1 铁路光传送网骨干层建设情况 | 第26-27页 |
2.2.2 铁路光传送网汇聚层建设情况 | 第27-31页 |
2.2.3 铁路光传送网接入层建设情况 | 第31-32页 |
2.3 OTN多业务承载节点功能 | 第32-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3 铁路光传送网通路保护机制研究 | 第35-59页 |
3.1 保护机制的分类 | 第35-38页 |
3.1.1 通路保护与链路保护 | 第36-37页 |
3.1.2 专用通路保护与共享通路保护 | 第37-38页 |
3.2 BTWH算法 | 第38-43页 |
3.2.1 BTWH算法基本思想 | 第38-39页 |
3.2.2 BTWH算法参数 | 第39-40页 |
3.2.3 BTWH算法性能指标 | 第40-41页 |
3.2.4 BTWH算法流程 | 第41-43页 |
3.3 基于业务的通路保护仿真分析 | 第43-57页 |
3.3.1 两种算法资源占用情况分析 | 第45-48页 |
3.3.2 两种算法保护倒换时间分析 | 第48-50页 |
3.3.3 BTWH算法资源占用情况分析 | 第50-54页 |
3.3.4 两种算法占用平均路由情况分析 | 第54-55页 |
3.3.5 三种算法寻路情况分析 | 第55-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4 铁路光传送网P-Cycle保护机制研究 | 第59-77页 |
4.1 P-Cycle保护机制的分类 | 第59-62页 |
4.2 RVPA算法 | 第62-67页 |
4.2.1 RVPA算法基本思想 | 第63-64页 |
4.2.2 RVPA算法参数 | 第64-65页 |
4.2.3 RVPA算法性能指标 | 第65页 |
4.2.4 RVPA算法流程 | 第65-67页 |
4.3 RVPA算法仿真结果 | 第67-73页 |
4.3.1 不同M取值下的P-Cycle圈个数 | 第69页 |
4.3.2 不同M取值下P-Cycle圈的平均长度 | 第69-70页 |
4.3.3 不同M取值下的PC值 | 第70-71页 |
4.3.4 不同M取值下的总冗余度 | 第71-72页 |
4.3.5 不同M取值下的算法耗时 | 第72-73页 |
4.3.6 不同M取值下的平均保护效能 | 第73页 |
4.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3-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5.1 总结全文 | 第77-78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作者简历 | 第83-8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