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鸠菊属植物咸虾花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斑鸠菊属植物研究概况 | 第12-19页 |
1.1.1 化学成分研究 | 第12-15页 |
1.1.2 药理活性研究 | 第15-19页 |
1.2 本课题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9-20页 |
第2章 斑鸠菊属咸虾花抗肿瘤有效部位的筛选 | 第20-2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2.1.1 肿瘤细胞株及原料 | 第20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0页 |
2.1.3 主要试剂与耗材 | 第20-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2.2.1 咸虾花不同极性部位的制备 | 第21-22页 |
2.2.2 试药溶液制备 | 第22页 |
2.2.3 MTT活性筛选方法 | 第22页 |
2.2.4 半数抑制率的计算 | 第22页 |
2.3 结果分析 | 第22-26页 |
2.3.1 不同部位对人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 第22-24页 |
2.3.2 不同部位对人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 第24-25页 |
2.3.3 不同部位对人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斑鸠菊属咸虾花提取工艺研究 | 第27-34页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7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3.1.2 仪器 | 第27页 |
3.2 单因素实验 | 第27-31页 |
3.2.1 乙醇浓度考察 | 第27-28页 |
3.2.2 料液比考察 | 第28-29页 |
3.2.3 提取时间考察 | 第29-30页 |
3.2.4 提取次数考察 | 第30-31页 |
3.3 正交试验 | 第31-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4章 斑鸠菊属咸虾花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34-40页 |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34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4.1.2 仪器 | 第34页 |
4.2 乙酸乙酯部位的分离与纯化 | 第34-36页 |
4.3 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36-3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5章 乙酸乙酯部位单体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试验 | 第40-46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5.1.1 肿瘤细胞株及药品 | 第40页 |
5.1.2 仪器 | 第40页 |
5.1.3 主要试剂与耗材 | 第40-41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5.2.1 药品溶液制备 | 第41页 |
5.2.2 MTT活性筛选方法 | 第41页 |
5.2.3 半数抑制率的计算 | 第41-42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42-4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6章 斑鸠菊属咸虾花质量标准研究 | 第46-52页 |
6.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6页 |
6.1.1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6.1.2 仪器 | 第46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46-51页 |
6.2.1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第46-47页 |
6.2.2 斑鸠菊属咸虾花神经酰胺粗提物制备 | 第47页 |
6.2.3 衍生化反应 | 第47页 |
6.2.4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第47-48页 |
6.2.5 神经酰胺对照品标准曲线的制定 | 第48-49页 |
6.2.6 精密度试验 | 第49页 |
6.2.7 稳定性试验 | 第49-50页 |
6.2.8 重复性试验 | 第50页 |
6.2.9 回收率试验 | 第50页 |
6.2.10 样品含量测定 | 第50-51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51页 |
6.4 讨论 | 第51-52页 |
第7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52-54页 |
7.1 结论 | 第52-53页 |
7.2 创新点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录 | 第63-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7页 |